DSC08393.JPG          

2012年,蘋果發表了MacBook Pro Retina此一新產品線,以高畫素密度的面板、強大的效能,以及相對輕巧的機身,讓高解析度不再是手機、平板的專利。

事隔三年的今日,眾多廠商被當年的那拳重擊狠狠打醒,開始勵精圖治,推出規格上誘人的猛將。而我,在高手如林的現在,依然選擇看似中庸的MacBook Pro Retina 13”。至於原因為何? 體驗如何?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下,請見開箱

雖說MacBook Pro家族的各個成員早就被開箱開到爛了,但在這邊還是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DSC08373.JPG   

這次買到的是日版的MacBook Pro,賣家連日本Apple Store會送的攜行袋都有保留下來!! 覺得感動,也讓我有到過日本買MacBook的感覺()

DSC08375.JPG   

這盒子相信各位都不陌生吧

DSC08379.JPG   

本人此次購入的規格如下:

MacBook Pro Retina 13” late 2013

CPU: Core i5 2.4~2.9GHz (i5-4258U)

GPU: Intel Iris Graphics 5100

DisplayRetina 13.3”, 2560*1600, IPS

RAM: 8GB 1600MHz DDR3L

HDD: 256GB SSD

Wi-Fi: 802.11 a/b/g/n/ac

Bluetooth: v4.0

DSC08381.JPG

DSC08383.JPG

DSC08386.JPG

主機本體、變壓器、延長線、說明書以及蘋果貼紙和擦拭布一應俱全,在此也感謝賣家復原得相當完美

DSC08388.JPG   

本尊現身。多虧科技的進步,與MacBook Air 13” 相比,解析度變高了,效能變多了,但面積(長乘寬)卻縮小了!

DSC08393.JPG     

機身最大開啟角度

DSC08394.JPG   

右側介面: SDXC插槽、HDMIUSB 3.0

DSC08397.JPG   

左側介面: MagSafe 2Thunderbolt 2*2USB 3.03.5mm 標準耳機插孔與麥克風

需注意的是MBPR 13late 2013版開始將Thunderbolt升級為Thunderbolt 2,差別在於理論速度由10Gb/s (1.25GB/s) 提升為20Gb/s (2.5GB/s)

DSC08398.JPG   

散熱孔被隱藏於轉軸處,成功讓底面變得乾乾淨淨

DSC08407.JPG

DSC08409.JPG

DSC08410.JPG   

由於之前本人使用過MacBook Air (11”, 20102012),移轉資料自然就選用Time Machine

基本上還原還算方便:接上你用來備份的媒體(隨身碟或行動硬碟),開機時按住Option並選擇以該媒體開機即可

DSC08411.JPG

DSC08412.JPG  

順道購入的攜行包。有提把、有口袋、緩衝材質也很不錯,的確是沒什麼好挑剔

 

使用心得

Retina Display – 體驗,遠勝數字

嚴格說起來,”Retina”其實就是高解析螢幕被包裝後的話術,但消費者的確可從蘋果的大力推廣了解像素密集到一定程度時可使人眼無法分辨此一概念。以本人使用的Surface Pro而言,10.6吋螢幕中塞入1920*1080個像素,應該也符合”Retina”的定義才是

不過,在本人開始使用MBPR 13” 時,本人還是不禁對這螢幕的表現感到讚嘆。要說原因的話,大概是一來螢幕大小有所升級,二來先前從未擁有過Retina螢幕的OS X工作環境吧!

相較於2012MBPR初次發表之時,2015年的今日,高螢幕解析度的筆電已是多不勝數舉凡相近尺寸的Dell XPS 13(2015), Surface Pro 3,到15吋就用上4K的重量級ASUS Zenbook Pro UX501MacBook的敵手可說是有增無減。好在撇開規格上的差異,Retina就是RetinaIPS的特性也讓視角毫無受限,螢幕的表現也依然令人讚賞

 

擴充介面想吃飽? 請付錢

DSC08397.JPG   

還記得剛才提到的兩個Thunderbolt 2擴充介面嗎?

根據蘋果於官網Thunderbolt Display頁面的敘述,一個Thunderbolt介面可以串接最多6個設備外加一個螢幕。換言之,理論上MBPR 13可以串接2*6 = 12台設備,外加四螢幕輸出(別忘了它還有HDMI和自己的螢幕!)。先不用提其他的,光是接12台陣列好了,其所能控管的硬碟容量大概已是中小企業難以望其項背了吧…()

不過,做完白日夢後,還是來面對事實吧。由於IntelThunderbolt中投入相當多的心血,眾廠商在製作相關設備時皆須進貢權利金,還需定期向Intel送檢,也導致搭載此介面的設備價格水漲船高。光是最平易近人的Thunder Dock (AKiTiO推出之介面擴充埠,一代產品只支援Thunderbolt = 10Gb/s) 至今售價依然需4500台幣,其高昂的售價便可見一斑。

基於以上分析,想要解放MBPR 13的超強擴充力,口袋肯定得要夠深才行啊……

 

續航力殺豬公變上太空

想像以下情境:

你抱著滿電的MacBook應付5小時的大型會議。期間不斷的編輯文書並上網蒐集資料,有時還須開啟虛擬機使用Windows下才可運作的軟體。

待到會議結束,看了看電池恩,還有56%。但任務已經結束,於是快樂返家

回到住處之後,用了Facebook跟同事聊了聊近況,順道洗個澡,轉身一看,一小時前接上電源的MacBook已經充飽,蓄勢待發。

覺得上述情境令你感到振奮嗎? 那麼,恭喜你

歡迎來到行動運算的美麗新世界!

老實說,儘管本人已知MacBook官方號稱的續航力絕非誇大,但數據還是遠不如感受。像是MBPR 13” late 2013宣稱有9小時續航力(連結WiFiBluetooth狀態下),實際體驗之後才知道這是個出門一整天不用帶充電器的概念。再加上從沒電充到飽只需約三小時對照先前不論是MacBook Air 2012Surface Pro都需汲汲營營尋找變壓器,甚至逼得我購入特殊行動電源的經驗,簡直就是天堂!!

會達到這樣的成就,與intel旗下CPUHaswell世代開始於省電方面的大幅進化關係匪淺。可惜的是本人並無搭載Haswell世代處理器且規格相近的Windows筆電可供比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若您想要擺脫變壓器的束縛,購入2013年或更新世代的MacBook Pro Retina / MacBook Air是個極為良好的選擇。

 

音效有蘋果,最動聽?

在此先提供本人使用過的筆電/超級平板產品清單給各位參考:

BenQ JoyBook Lite U101

Lenovo ThinkPad X201

ASUS Vivotab Smart me400c

Microsoft Surface Pro (一代)

MacBook Air 11” (2010)

MacBook Air 11” (2012)

本人先前皆是將筆電或平板的喇叭視為能發出聲音的東西而已,原因則實在罄竹難書不是音量較大時就破音(U101, X201),就是音量過小(Surface Pro)、甚至兩者皆有(me400c),以音質表現而言也是差強人意,如上述每台電腦的內建喇叭都讓我覺得聲音相當單薄,實在乏善可陳。也因如此,本人早已對其音質不再抱有期待

不過,這樣的命運MBPR 13” 第一次開聲時卻發生了變化雖然高頻的延伸度與低頻的下沉度依然無法苛求(堪用等級),但不論是音量、中頻的飽滿度就筆電喇叭的水準而言都令人感到驚艷。此外,若是MBPR 13”置於適當的表面(如木質桌面),還可使立體感大增。相信這樣的表現比起某些號稱採用杜比音效的產品好上太多。因此,若您厭倦輕薄筆電在音效方面普遍貧弱的限制,不妨聽聽來自MacBook Pro Retina的雄辯。

 

採購建議

身為一位PCMac各有一台電腦且頻繁操作的使用者,本人在此分享一些經驗給猶豫要選擇WindowsOS X陣營,以及思考要購入何種MacBook的人參考

我想買新筆電,該買Windows筆電還是MacBook(採用OS X系統)?

老實說,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最根本的思考:您想要在新筆電的身上獲得什麼?” 或者是,您升級新筆電最重要的理由是什麼?” 快速建議則詳見下表:

升級理由/主要需求

建議陣營

理由

打電動更順

Windows

多數遊戲不相容於OS X

CP值高

Windows

還要說嗎XD

良好擴充性

Windows

MBPR/MBA幾乎無升級可能

Win/OS X獨家應用程式

所屬陣營

寫在這裡只是提醒各位而已

新鮮感/學校有Windows授權

MacBook

Windows不用多花錢,覺得超值

多螢幕輸出

MacBook

MBPR的螢幕輸出能力比多數ultrabook強大

長效續航力

MacBook

調教略勝一籌

 

該選MBPR 13還是MBA 13”?

在各大論壇中常看到有網友為此感到困擾,在此就來將兩者比較一下

 

MacBook Air 13”

early 2015

MacBook Pro Retina 13”

early 2015

CPU

Core i5 1.6~2.7GHz

Core i5 2.7~3.1GHz

GPU

Intel HD Graphics 6000

Intel Iris Graphics 6100

Display

1400*900, TN

Retina, 2560*1600, IPS

RAM

4GB/8GB(客製) 1600MHz

8GB(標配) 1866MHz

SSD

128GB

128GB

觸控板

一般

Force Touch

續航力

12小時

10小時

重量

1.35kG

1.58kG

售價

$31900(4G)/$35160(8G)

$41900

由上表可知,若以8GB RAM / 128GB SSD的款式相比較,由MBA 13”升級到MBPR 13”,雖然需付出以下代價:

1.     多付出$6740

2.     重量增加230G (小於一瓶易開罐的重量)

3.     續航力小減(12小時變為10小時)

但卻可獲得不少好處:

1.     螢幕解析大躍進(數據不是重點,看看展示機就知道啦!)

2.     螢幕可視角度不再受限

3.     多一個Thunderbolt 2HDMI,可實現四螢幕輸出(3個外接螢幕+本體螢幕)

4.     更高的效能

5.     Force Touch觸控板,支援更多操作(如兩段式按壓)

基於上述比較,本人認為除非您困於需在預算較為不足的狀況下購入新機,或是需要超長續航力支援,否則在13吋的產品線中,官方讓消費者往MBPR靠攏的意圖相當明顯與最新的iPhone 6S最低階版本還是維持在16GB,使人願意加價數千元的不如升級64GB”有異曲同工之妙

 

該選MBPR 13”還是new MacBook ?

會有如此疑問的人,通常是被相近的價位、new MacBook超輕薄的機身,以及同為retina螢幕感到困惑。的確,在同為8GB RAM/256GB SSD的規格下,new MacBook的價位甚至還與MBPR相等。但本人認為會買MacBook的人只有兩種

一種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的人

另一種,則是不需知道電腦構造的人

怎麼說呢? 前者購買的出發點與本人先前購入VAIO X相似他們很確定這台電腦將只需處理輕鬆的業務,多餘的預算便拿來追求輕薄與質感(會說多餘,是因為此類業務小筆電大多也能做到)。後者則是只使用電腦處理文書,換言之沒有買錯電腦與需求不符的問題(隨便買一台都行),因此就算對硬體一竅不通也沒關係。

不是這兩種人嗎? 那就遠離new MacBook,以免花大錢做白工啊。

 

結論

DSC08406.JPG   

平心而論,以現在的筆電生態,MacBook Pro Retina 13”在各方面的表現皆非頂尖

論解析度,不如眾多ultrabook的後起新秀

論重量,1.57kg的數字於13吋產品只能算表現普通,甚至中下

論外接能力,若不考慮多螢幕輸出,只有2usb3.0實在嫌少(thunderbolt換得的擴充性另當別論)

換言之,若是只看規格,這款當初石破天驚的產品至今早應被人遺忘,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

解析度雖低了些,但體驗依然驚艷

雖重1.57kg,但你能從此與數百克的變壓器說再見

更別提它是少數能同時驅動四螢幕的筆電,大小還只有13!!

基於以上理由,本人在2015年,依然推薦MacBook Pro Retina給需要強力戰友的使用者。在此也感謝前一位擁有者願意割愛,讓我以約三萬的價格獲得如此良好的體驗不只物有所值,更是真的超值!

 

本次開箱分享到此結束,感謝收看。若您有相關心得或疑問也歡迎於文末回覆、分享喔~


arrow
arrow

    MEDGAZ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