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蘋果發表了MacBook Pro Retina此一新產品線,以高畫素密度的面板、強大的效能,以及相對輕巧的機身,讓高解析度不再是手機、平板的專利。
事隔三年的今日,眾多廠商被當年的那拳重擊狠狠打醒,開始勵精圖治,推出規格上誘人的猛將。而我,在高手如林的現在,依然選擇看似中庸的MacBook Pro Retina 13”。至於原因為何? 體驗如何?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下,請見開箱
雖說MacBook Pro家族的各個成員早就被開箱開到爛了,但在這邊還是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這次買到的是日版的MacBook Pro,賣家連日本Apple Store會送的攜行袋都有保留下來!! 覺得感動,也讓我有到過日本買MacBook的感覺(誤)
這盒子相信各位都不陌生吧
本人此次購入的規格如下:
MacBook Pro Retina 13” late 2013
CPU: Core i5 2.4~2.9GHz (i5-4258U)
GPU: Intel Iris Graphics 5100
Display:Retina 13.3”, 2560*1600, IPS
RAM: 8GB 1600MHz DDR3L
HDD: 256GB SSD
Wi-Fi: 802.11 a/b/g/n/ac
Bluetooth: v4.0
主機本體、變壓器、延長線、說明書以及蘋果貼紙和擦拭布一應俱全,在此也感謝賣家復原得相當完美
本尊現身。多虧科技的進步,與MacBook Air 13” 相比,解析度變高了,效能變多了,但面積(長乘寬)卻縮小了!
機身最大開啟角度
右側介面: SDXC插槽、HDMI、USB 3.0
左側介面: MagSafe 2、Thunderbolt 2*2、USB 3.0、3.5mm 標準耳機插孔與麥克風
需注意的是MBPR 13在late 2013版開始將Thunderbolt升級為Thunderbolt 2,差別在於理論速度由10Gb/s (1.25GB/s) 提升為20Gb/s (2.5GB/s)
散熱孔被隱藏於轉軸處,成功讓底面變得乾乾淨淨
由於之前本人使用過MacBook Air (11”, 2010與2012版),移轉資料自然就選用Time Machine啦
基本上還原還算方便:接上你用來備份的媒體(隨身碟或行動硬碟),開機時按住Option並選擇以該媒體開機即可
順道購入的攜行包。有提把、有口袋、緩衝材質也很不錯,的確是沒什麼好挑剔
使用心得
Retina Display – 體驗,遠勝數字
嚴格說起來,”Retina”其實就是高解析螢幕被包裝後的“話術”,但消費者的確可從蘋果的大力推廣了解”像素密集到一定程度時可使人眼無法分辨”此一概念。以本人使用的Surface Pro而言,10.6吋螢幕中塞入1920*1080個像素,應該也符合”Retina”的定義才是
不過,在本人開始使用MBPR 13” 時,本人還是不禁對這螢幕的表現感到讚嘆。要說原因的話,大概是一來螢幕大小有所升級,二來先前從未擁有過Retina螢幕的OS X工作環境吧!
相較於2012年MBPR初次發表之時,2015年的今日,高螢幕解析度的筆電已是多不勝數 – 舉凡相近尺寸的Dell XPS 13(2015), Surface Pro 3,到15吋就用上4K的重量級ASUS Zenbook Pro UX501,MacBook的敵手可說是有增無減。好在撇開規格上的差異,Retina就是Retina,IPS的特性也讓視角毫無受限,螢幕的表現也依然令人讚賞。
擴充介面 – 想吃飽? 請付錢
還記得剛才提到的兩個Thunderbolt 2擴充介面嗎?
根據蘋果於官網Thunderbolt Display頁面的敘述,一個Thunderbolt介面可以串接最多6個設備“外加”一個螢幕。換言之,理論上MBPR 13可以串接2*6 = 12台設備,外加四螢幕輸出(別忘了它還有HDMI和自己的螢幕!)。先不用提其他的,光是接12台陣列好了,其所能控管的硬碟容量大概已是中小企業難以望其項背了吧…(汗)
不過,做完白日夢後,還是來面對事實吧。由於Intel於Thunderbolt中投入相當多的心血,眾廠商在製作相關設備時皆須“進貢”權利金,還需定期向Intel送檢,也導致搭載此介面的設備價格水漲船高。光是最平易近人的Thunder Dock (AKiTiO推出之介面擴充埠,一代產品只支援Thunderbolt = 10Gb/s) 至今售價依然需4500台幣,其高昂的售價便可見一斑。
基於以上分析,想要解放MBPR 13的超強擴充力,口袋肯定得要夠深才行啊……
續航力 – 殺豬公變上太空
想像以下情境:
你抱著滿電的MacBook應付5小時的大型會議。期間不斷的編輯文書並上網蒐集資料,有時還須開啟虛擬機使用Windows下才可運作的軟體。
待到會議結束,看了看電池…恩,還有56%。但任務已經結束,於是快樂返家
回到住處之後,用了Facebook跟同事聊了聊近況,順道洗個澡,轉身一看,一小時前接上電源的MacBook已經充飽,蓄勢待發。
覺得上述情境令你感到振奮嗎? 那麼,恭喜你…
歡迎來到行動運算的美麗新世界!
老實說,儘管本人已知MacBook官方號稱的續航力“絕非誇大”,但數據還是遠不如感受。像是MBPR 13” late 2013宣稱有9小時續航力(連結WiFi與Bluetooth狀態下),實際體驗之後才知道這是個“出門一整天不用帶充電器”的概念。再加上從沒電充到飽只需約三小時…對照先前不論是MacBook Air 2012或Surface Pro都需汲汲營營尋找變壓器,甚至逼得我購入特殊行動電源的經驗,簡直就是天堂!!
會達到這樣的成就,與intel旗下CPU自Haswell世代開始於省電方面的大幅進化關係匪淺。可惜的是本人並無搭載Haswell世代處理器且規格相近的Windows筆電可供比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若您想要擺脫變壓器的束縛,購入2013年或更新世代的MacBook Pro Retina / MacBook Air是個極為良好的選擇。
音效 – 有蘋果,最動聽?
在此先提供本人使用過的筆電/超級平板產品清單給各位參考:
BenQ JoyBook Lite U101
MacBook Air 11” (2012)
本人先前皆是將筆電或平板的喇叭視為”能發出聲音的東西“而已,原因則實在罄竹難書 – 不是音量較大時就破音(U101, X201),就是音量過小(Surface Pro)、甚至兩者皆有(me400c),以音質表現而言也是差強人意,如上述每台電腦的內建喇叭都讓我覺得聲音相當單薄,實在乏善可陳。也因如此,本人早已對其音質不再抱有期待…
不過,這樣的”命運”在MBPR 13” 第一次開聲時卻發生了變化 – 雖然高頻的延伸度與低頻的下沉度依然無法苛求(堪用等級),但不論是音量、中頻的飽滿度就筆電喇叭的水準而言都令人感到驚艷。此外,若是將MBPR 13”置於適當的表面(如木質桌面),還可使立體感大增。相信這樣的表現比起某些號稱採用”杜比音效“的產品好上太多。因此,若您厭倦輕薄筆電在音效方面普遍貧弱的限制,不妨聽聽來自MacBook Pro Retina的雄辯。
採購建議
身為一位PC與Mac各有一台電腦且頻繁操作的使用者,本人在此分享一些經驗給猶豫要選擇Windows或OS X陣營,以及思考要購入何種MacBook的人參考
我想買新筆電,該買Windows筆電還是MacBook(採用OS X系統)?
老實說,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最根本的思考:“您想要在新筆電的身上獲得什麼?” 或者是,”您升級新筆電最重要的理由是什麼?” 快速建議則詳見下表:
升級理由/主要需求 |
建議陣營 |
理由 |
打電動更順 |
Windows |
多數遊戲不相容於OS X |
CP值高 |
Windows |
還要說嗎XD |
良好擴充性 |
Windows |
MBPR/MBA幾乎無升級可能 |
Win/OS X獨家應用程式 |
所屬陣營 |
寫在這裡只是提醒各位而已 |
新鮮感/學校有Windows授權 |
MacBook |
Windows不用多花錢,覺得超值 |
多螢幕輸出 |
MacBook |
MBPR的螢幕輸出能力比多數ultrabook強大 |
長效續航力 |
MacBook |
調教略勝一籌 |
該選MBPR 13還是MBA 13”?
在各大論壇中常看到有網友為此感到困擾,在此就來將兩者比較一下…
|
MacBook Air 13” early 2015 |
MacBook Pro Retina 13” early 2015 |
CPU |
Core i5 1.6~2.7GHz |
Core i5 2.7~3.1GHz |
GPU |
Intel HD Graphics 6000 |
Intel Iris Graphics 6100 |
Display |
1400*900, TN |
Retina, 2560*1600, IPS |
RAM |
4GB/8GB(客製) 1600MHz |
8GB(標配) 1866MHz |
SSD |
128GB |
128GB |
觸控板 |
一般 |
Force Touch |
續航力 |
12小時 |
10小時 |
重量 |
1.35kG |
1.58kG |
售價 |
$31900(4G)/$35160(8G) |
$41900 |
由上表可知,若以8GB RAM / 128GB SSD的款式相比較,由MBA 13”升級到MBPR 13”,雖然需付出以下代價:
1. 多付出$6740
2. 重量增加230G (小於一瓶易開罐的重量)
3. 續航力小減(12小時變為10小時)
但卻可獲得不少好處:
1. 螢幕解析大躍進(數據不是重點,看看展示機就知道啦!)
2. 螢幕可視角度不再受限
3. 多一個Thunderbolt 2與HDMI,可實現四螢幕輸出(3個外接螢幕+本體螢幕)
4. 更高的效能
5. Force Touch觸控板,支援更多操作(如兩段式按壓)
基於上述比較,本人認為除非您困於需在預算較為不足的狀況下購入新機,或是需要超長續航力支援,否則在13吋的產品線中,官方讓消費者往MBPR靠攏的意圖相當明顯 – 與最新的iPhone 6S最低階版本還是維持在16GB,使人願意加價數千元的”不如升級64GB”有異曲同工之妙…
該選MBPR 13”還是new MacBook ?
會有如此疑問的人,通常是被相近的價位、new MacBook超輕薄的機身,以及同為retina螢幕感到困惑。的確,在同為8GB RAM/256GB SSD的規格下,new MacBook的價位甚至還與MBPR相等。但本人認為會買MacBook的人只有兩種
一種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的人
另一種,則是不需知道電腦構造的人
怎麼說呢? 前者購買的出發點與本人先前購入VAIO X相似 – 他們很確定這台電腦將只需處理輕鬆的業務,“多餘”的預算便拿來追求輕薄與質感(會說”多餘”,是因為此類業務小筆電大多也能做到)。後者則是只使用電腦處理文書,換言之沒有買錯電腦與需求不符的問題(隨便買一台都行),因此就算對硬體一竅不通也沒關係。
不是這兩種人嗎? 那就遠離new MacBook吧,以免花大錢做白工啊。
結論
平心而論,以現在的筆電生態,MacBook Pro Retina 13”在各方面的表現皆非頂尖
論解析度,不如眾多ultrabook的後起新秀
論重量,1.57kg的數字於13吋產品只能算表現普通,甚至中下
論外接能力,若不考慮多螢幕輸出,只有2個usb3.0實在嫌少(thunderbolt換得的擴充性另當別論)
換言之,若是只看規格,這款當初石破天驚的產品至今早應被人遺忘,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
解析度雖低了些,但體驗依然驚艷
雖重1.57kg,但你能從此與數百克的變壓器說再見
更別提它是少數能同時驅動四螢幕的筆電,大小還只有13吋!!
基於以上理由,本人在2015年,依然推薦MacBook Pro Retina給需要強力戰友的使用者。在此也感謝前一位擁有者願意割愛,讓我以約三萬的價格獲得如此良好的體驗 – 不只物有所值,更是真的超值!
本次開箱分享到此結束,感謝收看。若您有相關心得或疑問也歡迎於文末回覆、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