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選個手機,怎麼變得這麼難!” 這句話相信已成了不少小螢幕愛好者的心聲。基於消費者對螢幕的需求,廠商不斷的將旗艦機的尺寸變大-從初代3.5吋的iPhone,到現今6.4吋的XPERIA Z Ultra,膨脹的速度也可說是奇蹟了。不過奇怪的是,儘管手機可達到的效能越來越強,但在”巴掌範圍”內的手機,規格卻反而躊躇不前,也讓”小”螢幕的選擇變得貧乏、單調。或許是受日系血統影響,SONY這次主打”輕旗艦”的概念,將膾炙人口的Z1縮小,規格不縮水閹割,再給您多色選擇,也讓這看似已然平靜的市場再激起了一陣漣漪…
不是Mini,而是Compact-規格比較懶人包
事實上,SONY並不是將自家旗艦”縮小”後另行出售的廠商,諸如hTC現今銷售長紅的new hTC ONE,以及Samsung現今的旗艦Galaxy S4都有推出縮小的版本,分別稱為hTC One mini與Galaxy S4 mini,其主打的無非是”體積縮小,體驗卻不縮小”的概念,舉例而言:
hTC One以前置雙喇叭、beats audio音效與Ultra Pixel技術自豪,這些特點在mini版自然不會缺席。
Galaxy S4搭載的眾多體感技術,如智慧休眠、智慧暫停、智慧捲動等,在mini版上也看得到。
可惜的是,雖然軟體的功能差異不大,但對於攸關使用體驗的硬體,兩家廠商卻都將mini版降階了不少,以下就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兩家”兄弟檔”的差異:
|
hTC One |
hTC One mini |
螢幕 |
4.7吋 1920*1080 |
4.3吋 1280*720 |
CPU |
高通S600 1.7GHz 四核心 |
高通S400 1.4GHz 雙核心 |
GPU |
Adreno 320 |
Adreno 305 |
RAM |
2GB |
1GB |
ROM |
16/32/64GB |
16GB |
記憶卡 |
不可用 |
不可用 |
NFC |
有 |
無 |
|
Galaxy S4 |
Galaxy S4 mini |
螢幕 |
5吋1920*1080 Super AMOLED |
4.3吋960*540 Super AMOLED |
CPU |
Exynos 5 Octa 5410 1.6GHz A15 +1.2GHz A7雙四核 |
高通S400 1.7GHz 雙核心 |
GPU |
Power VR SGX 544MP3 |
Adreno 305 |
RAM |
2GB |
1.5GB |
ROM |
16/32GB |
8GB |
記憶卡 |
Micro SD |
Micro SD |
NFC |
有 |
無 |
了解以上的規格差異後,相信各位不難理解為何披上旗艦外衣的mini機款銷路普普-別的不說,光是RAM被砍到1~1.5GB這點而言,要達到真正的多工處理幾乎是不可能(頂多同時執行兩到三個程式),程式切換之間的頓挫感相信也會使消費者退避三舍。也因如此,”mini”一詞在市場上也不免沾了些”外強中乾”的意味。
看完了mini之後,讓我們來看看這次的主角-XPERIA Z1 Compact吧! 與其老大哥XPERIA Z1相比,Z1 Compact盡可能的保留了所有硬體規格,包括CPU, RAM, ROM, NFC, 記憶卡擴充,甚至連SONY自豪的G鏡頭與大尺寸感光元件都沒有缺席。兩者的差別僅有以下數點:
- 1. Z1 Compact 搭載4.3吋,解析度為1280*720的螢幕,換算後密度為342ppi,依然能達到”視網膜螢幕”的標準(大於iPhone的326ppi)
- 2. 受限於體積,Z1 Compact的電池為2300mAh (Z1的電池容量為3000mAh)
- 3. 配合台灣4G即將開台,Z1 Compact出廠時即支援LTE(註),讓您購買時得以在網路支援上捷足先登
- 4. Z1 Compact具有黑/白/桃紅/萊姆黃可選,而Z1則具有黑/白/紫色可選
註:LTE支援頻段為2100/1900/1800/850/2600/900/800 MHz,提供有意購買者參考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次主角的真面目。
外觀
機體正面,由於是兄弟機的關係,Z1 Compact與Z1幾乎是同個模子印出來的…當然,大小不同(笑)。若要說差別的話,Z1 Compact的前鏡頭位置變得更靠右側,而同色系的邊框看起來也明顯了點。
機身右側,具有電源鍵與音量鍵。邊框與Z1相同採鋁合金切削製成,周圍也具有倒角處理,手感可說是相當不錯
機身左側,由左至右依序為micro USB插槽、micro SD擴充槽、磁力充電接點與micro SIM插槽
關於磁力充電
購買Z1 Compact會贈送磁力充電座,型號為DK32 (Z1充電座型號為DK31,Z Ultra充電座型號為DK30)。須注意的是,Z1 Compact亦與DK31/DK30相容,在更換控制寬度的卡座後即可使用,但Z1與Z Ultra基於充電點無法接觸而不相容於DK32。
機身上方,僅具有標準3.5mm耳機插孔。Z1 Compact與Z1及Z Ultra相同,插孔外露依然具備IP55 / IP58的防水能力。不過在這邊也提醒大家一下,在耳機孔插入耳機或耳機塞是會讓該處防水能力暫時失效的喔!
機身下方,長條狀的喇叭與堪稱”日機必備”的吊飾孔皆位於此處
機身背面,同樣具有SONY G Lens並搭配1/2.3吋感光元件的2070萬畫素相機。關於感光元件和鏡頭相關技術的解說,有興趣的人可參考這篇動手玩
關於背蓋材質
SONY自XPERIA Z開始,全平面設計的概念便套用至旗艦產品之中-雙面玻璃的設計不但膾炙人口,更是使機體展現輕薄的關鍵之一。不過,這次Z1 Compact的背蓋材質卻引起了一些爭議-主要的點在於背蓋並非官網先前宣傳的強化玻璃材質,而是較一般的聚酯塑膠(PC),推測應是發佈時誤植Z1資訊導致。雖然本人認為對視覺體驗差別不大,但在此依然提供資訊給各位參考。至於誤植資訊的部分,目前SONY也已在規格白皮書上進行修正,相關資訊也可參考這裡(英文)
手感
單手握持Z1 Compact,可看到大拇指可毫不費力的觸及手機對側
單手握持Z1,大拇指可延伸的最大極限如圖
Z1 Compact與Z1進行厚度比較
Z1 Compact與Z1比較大小
說到Z1 Compact值得令人讚賞之處,”手感”絕對是一大重點。由於本人先前使用的XPERIA S螢幕也是4.3吋,握住Z1 Compact時正好讓我想起當時的使用體驗-無論是單純拿著或是進行操作都相當輕鬆,就像是手的延伸一般。此外,Z1 Compact較厚(9.5mm,Z1則為8.5mm)或許也是使全平面設計機種減少”虛握”感覺的關鍵之一。
可視角測試
Z1 Compact這次終於搭載了IPS螢幕,一掃過去Z系列螢幕表現被人詬病的陰霾。順道一提,本人在購入XPERIA Z之後也是體驗到何謂”可視角偏低且容易泛白”的感覺,不過權衡各項條件後自己尚可接受就是了XD。以下就一起來看看這次的螢幕表現如何吧!
在影像技術部分,身為Z1的兄弟機,Triluminos Display, X-reality與Mobile BRAVIA Engine等技術亦可見得,白平衡也能自定義調整,選項可說是相當豐富
結論
註:由於Z1 Compact與Z1的介面、軟體機能大致相同,為避免浪費篇幅而在此略去。若您對其他使用體驗有興趣,歡迎參考以下文章:
最終奧義,融會貫通– SONY XPERIA Z1 動手玩心得
看完以上的簡介之後,不知道您是否對這支”小鋼砲”心動了呢? 在Z1 Compact推出之後,本人看了些相關的討論,發現有許多人都將這支手機與iPhone 5s並列為換機或購入新機的”可互相取代”的選項。的確,以機體大小、定位,甚至是螢幕大小而言,兩者可說是相當接近(註:扣除”海苔條”後,在一般操作狀況下Z1 Compact的可視面積大約就是四吋),而這樣的定位除了可看出SONY的野心之外,對消費者而言更是再好不過,畢竟小尺寸高規手機的選擇終於又多了一個。
當然啦,作為市場的後進者,只有優秀的表現肯定不夠,因此SONY這次在定價方面也相當有競爭力-台幣15380元讓您買到輕薄、美型與小巧兼具的旗艦機,我想對於有意換機的人而言應該算是划算的投資。在此也期待其他廠商於SONY開了第一槍後陸續跟進,除了使智慧型手機型態更多樣之外,也能讓消費者成為最大贏家。
本次的體驗心得到此告一段落。若您有相關心得與提問也歡迎於文末回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