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醫院實習之時,由於筆記、資料都已電子化的關係,缺乏電腦的支援對我而言,就算是一時半刻皆是難以忍受。手邊的兩台”武器” – Surface Pro與MBA 11” Late 2010,正常使用續航力皆僅約4小時,考慮到激烈操駕的狀況(像是使用OneNote又上網開成堆的分頁),電池更是在3小時後就被榨乾。先前由於插座不難取得,大不了就是行動較為受限。但現在換了工作環境,插座既少又遠在天邊,狀況便顯得棘手許多。在強烈需求與去除”電力焦慮”的驅使之下,終於入手了這堪稱”航母級”的行動電源。這東西究竟有多神? 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行動電源的電量怎麼算?
在先前的採購指南之中,本人已與大家分享該選購多少容量的行動電源。而當時的單位是mAh(毫安培--小時),也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單位。至於這單位代表什麼意思呢?
一顆電池若標示為5000mAh,代表它以5000mA的電流放電時可支持恰好一小時(hour)
“咦? 這資訊好像少了什麼?” 若您開始有這樣的疑問,在此恭喜您至少有基本的電學概念,以下再加上一條定義:
在電池標示中,前述放電電流之電壓,通常以該電池之標準電壓計算
舉例而言,先前測試過的APC M5BK行動電源,電容量為5000mAh,意思就是它在釋出3.7V,5000mA的電流的狀態下能使用恰好一小時。
至於在網路上常被問到的問題:”筆電電池那麼大一顆,為啥只有4400mAh,比我的行動電源容量還小?” 經過上述的解說後相信您已能夠輕鬆了解了…
因為,光看mAh是不夠的,要連放電電壓都考慮進去啊!!
由於各類電池電壓都不同,只看mAh其實很容易使人混淆,因此本人在此建議使用另一個單位 – Wh(瓦特-小時)來比較電池的容量。
根據國中等級的理化知識:P = I x V
P: 功率,單位為瓦特 (Watt, 簡寫為W), 1W = 1000mW (毫瓦特)
I: 電流,單位為安培 (Ampere, 簡寫為A), 1A = 1000mA (毫安培)
V: 電壓,單位為伏特 (Volt, 簡寫為V), 1V = 1000mV (毫伏特)
兩邊同乘以時間(h, 單位為小時),則可得到
P x h = I x V x h
是故,以本次的主角 – 20000mAh行動電源來看,電容量應為
20000/1000(A) x 3.7(V) x h = 74(W) x h = 74Wh
74Wh是什麼樣的概念?
得到數字之後,相信大家也很難一時之間評估這顆行動電源的能力,因此本人拿幾個例子出來與各位探討。
Lenovo X201電池全家福
若是各位有長期關注本部落格的話,不知道對這張照片是否有印象? 本人在使用Lenovo X201時也曾為續航力不足所苦,解決方式便是將所有電池買齊…圖中電池依序為29Wh(4cell薄型)/63Wh(6cell)/85Wh(9cell),換言之本文主角的容量介於一顆6cell與一顆9cell長效筆電電池之間。
若是充本人持有的MBA 11” Late 2010可以充幾次呢?
Macbook Air 11” Late 2010電池 (圖片來源:ifixit)
根據圖中標示,MBA 11” Late 2010的電池容量為35Wh,考慮到升壓轉換所需的耗損(由於充筆電需要12~19V的高電壓,耗損率的表現通常不會太好,在此以70%計算),應該可以為這台電腦充:
74 x 70% / 35 = 1.48次
至於是否真能達標,就看下文的使用心得吧!
以下,請見開箱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到貨了…盒子真的好大,也很有份量
既然是超級行動電源,可充各種電子產品自然是應該的。不過對我而言最重要的當然是筆電啦~
盒裝頂端,標示產品特色
底端標示品牌名稱 – RVIXE(愛唯克思)。查了一下這品牌在左岸算是頗知名的行動電源廠商,其中又以諾亞方舟(前代超級行動電源產品)與”超极能”為旗艦產品
盒裝背面
具有產品標示,可看到容量為20000mAh,重量為570g
若您覺得容量還不夠,同系列產品還有更大的30000mAh可選(型號RV-30000A),但重量將高達814g…是否值得就請自行斟酌了。
先前看到小米電源假貨橫行,看來RVIXE也不惶多讓,還貼了個防偽標籤
打開後,主角終於現身
上下各有一條方便抽取的緞帶。從照片來看的確蠻高級,但實際上旁邊的泡棉品質蠻差的(摸起來粉粉的,還有強烈的味道),只能奉勸廠商想營造質感就別只做一半啊!
將行動電源拿起後,底下的配件有攜行袋、變壓器、轉接頭、使用說明書與保固卡
大小比較,左起:APC M5BK, RV-20000A, 小米10400mAh行動電源
厚度比較,左起:小米10400mAh行動電源, RV-20000A, APC M5BK
在此可看到RV-20000A體積相當巨大,又頗重(相當於一瓶寶特瓶裝的飲料),因此若您只要充手機平板之類,建議考慮功能較單純的產品
背面有規格標示,可看到容量為74Wh,輸出電壓有5V(USB)/12V/16V/19V,基本上將各類3C都全包了
具備兩個USB輸出與DC OUT/IN孔各一個。在此不免抱怨一下DC OUT與DC IN的孔尺寸居然是一樣的,且毫無防呆機制…要是不小心將充電器插到輸出孔很可能會發生悲劇。
電壓指示燈在機身側邊
電源鍵則在機身上方。短按可開始放電,長按則可調整DC輸出電壓。
旁邊的LED環則由四個LED組成,在放電時作為容量標示(四顆全亮為75~100%,三顆為50~75%,以此類推)。充電時則可看到LED輪流閃爍
隨附的變壓器,輸出能力為20V/2A,能夠讓超大容量的行動電源得到快速的補給
插頭可換,電壓亦是全球通用,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沒有附他國用的插頭了
隨附的線材,不論是USB還是筆電端接頭都相當豐富
但是對我而言,最重要的還是這條自行加購的DC to MagSafe線材
與先前較為盛行的Energizer XPAL XP8000/XP18000 + 航空轉接頭 + MagSafe airline adapter 的組合相比,這條線材不但能讓行動電源為MacBook充電(上述組合只能供電,無法充電),費用也便宜許多,自然是更好的選擇
實際使用如圖所示。MacBook Air的額定充電電壓為14.5V,實際使用時將電壓調整至16V即可充電
若是換成Surface Pro,由於額定充電電壓為12V,須將DC OUT調整至12V才可充電(不然可能會使電腦燒毀)
由於覺得調來調去很麻煩還容易出錯,本人便興起一個念頭:
能不能用12V為MacBook Air充電呢?
用Google搜尋了一下,發現沒人做過這種測試…基於低於額定電壓大概應不會導致燒毀的基本知識,只好硬著頭皮上了…
還真的可以!
不過…實測過程中發現在使用量大的狀態下,電腦會顯示”沒有在充電”,感覺供電不太穩,因此到後來還是打消了這樣的念頭。
實測結果
本人所持Surface Pro之電池狀態
將RV-20000A充飽電後開始對產品進行充電,結果如下:
第一階段
電池為0%的Surface Pro使用12V電壓充電至100%,有效電量約36.76Wh
第二階段
使用16V電壓對電池健康度為83%之MacBook Air 11” Late 2010進行充電,容量增加約8%後電量耗盡,有效電量約35(Wh)*83%(健康度)*8% = 2.32Wh
轉換效率
有效總電量為36.76 + 2.32 = 39.08Wh
RV-20000A之設計容量為3.7(V)*20000(mAh)/1000 = 74Wh
對筆電充電之能量轉換率為39.08/74 = 52.8%
行動電源充電時間
電量耗盡後,以隨附變壓器進行充電至充飽(電源燈停止循環閃爍)耗時三小時半
“轉換率怎麼這麼少?” 相信未接觸過此類產品的讀者肯定會有此疑問。但本人在此必須告訴各位:在電子產品中,升壓的效率本來就比降壓差。不信的話看看筆電、手機使用的輸入電壓就知道了,每個都比內建電池的額定電壓高,原因便是在充電速率以及效率上降壓皆較具效率。考量到一般行動電源(3.7V升至5V USB輸出)轉換效率有80%就算不錯的基準,該行動電源的表現亦算是能夠接受。若是對可用容量不夠滿意,或許可考慮改選容量多一半的RV-30000A,但高達814g的重量與龐大的體積又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結論
看完本文的介紹之後,不知各位對這樣的”電力解決方案”感覺如何? RV-20000A目前於網購的售價為2600台幣(MagSafe/MagSafe 2充電線須另行加價400/800台幣),可說是相當有競爭力(做為參考,Energizer XPAL XP18000A的實售價約為4500台幣,不含MagSafe線材)。而其輸出的電量正好可為我的Surface Pro增添約4小時,或是為MBA 11增添約5小時多的續航力,應可應付工作整天所需的使用量。當然,任何產品皆非完美無缺,本人在使用時就遇到了以下問題:
1. 電量指示燈非常的”不精準” – 理論上電源鍵周圍的四個燈應分別代表25%、50%、75%、100%的電力,但實際對筆電充電時前三個燈卻分別在第1, 10, 20分鐘熄滅,與實際電量完全不成比例,讓本人一開始提心吊膽,好在不影響可用之電量
2. “鋁磚”的外表遠觀時極具質感,但細看可發現在印字、組裝密合度上皆有小瑕疵,應可更加精進
3. 輸出和輸入的孔規格居然完全相同,可能有誤用的狀況,請使用者在插入插頭時留意機體標示
4. 使用部分USB線材充電時行動電源會拒絕對手機供電(換言之就是挑線)
儘管些小問題,RV-20000A的表現依然是瑕不掩瑜。而在售後服務方面,網購商家亦給予一年代送保固服務,算是相當有保障。本人在此也誠摯將這台超值的母艦級電源推薦給大家參考。
註:該商家尚有RV-30000A等容量不同的行動電源可選。本人與該廠商無利益關係,僅是基於此商品難以購得才在此提供連結
本次的開箱分享到此結束,感謝收看。若您有相關心得或疑問也歡迎於文末回覆、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