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歲末,又到了資訊月舉辦的時候了。不論是想要汰舊換新,或是迎接人生第1~n台電腦,”怎麼買筆電?”幾乎是大家都會碰到的問題。畢竟規格數字太多,涉及的金錢也不小,怕選錯也是人之常情。若您對3C涉獵不多,或是遇到”親友團”眾說紛紜,本篇文章將會以實用的角度切入,讓您在成堆的筆電機潮中抓住自己需要的方向。
寫在前面
本人撰寫此篇文章是希望讓初次選購筆電,或是對自己的選擇感到迷茫的人提供建議。儘管文中內容盡可能以客觀需求為重,但”選擇”這回事主觀意識依然難以避免。若您對選購筆電有自己的看法,本人也在此予以尊重,對於有所牴觸之處也請包涵。
基本觀念解說(初學者專用)
筆電與電腦大致上的架構是相同的,但由於在各種零件中做了許多體積上的調整,使得筆電能夠達到輕量化、小型化的目的。以下則列出各種在一台電腦中常見的參數給各位參考,註解則是讓各位更能理解該組件開發應用的市場面向。
CPU(中央處理器)
功能:決定一台電腦處理工作的速度
分為Intel與AMD兩大陣營,型號與用途如下:
Intel
型號 |
定位 |
市場設計 |
Atom(凌動) |
平板 |
上網、文書堪用 |
Celeron(賽揚) |
低階 |
|
Pentium(奔騰) |
中低階 |
上網、文書 |
Core(酷睿) i3 |
中階 |
很強的文書機 |
Core i5 |
中高階 |
效能對一般人已相當足夠 |
Core i7 |
頂級 |
極速,重運算(繪圖處理、向量運算等)者適用 |
AMD
產品型號會以Ax-xxxxM表示(如:A4-3300M)
型號 |
市場 |
換算為Intel的等級 |
A4 |
低階 |
Celeron/Pentium |
A6 |
中低階 |
Pentium |
A8 |
中高階 |
Core i3 |
A10 |
中高階 |
Core i5 |
RAM(隨機存取記憶體)
功能:決定一台電腦的多工能力
舉例:RAM若是過少(<2GB),網頁瀏覽器開數個分頁就會感到遲緩(卡卡的)
建議:4GB為基本盤,若您有多工的需求(如:網頁瀏覽器常開20~30個分頁以上),或是常使用影像處理軟體(如:Photoshop/Photoimpact),建議至少要8GB
HDD(硬碟)/SSD(固態硬碟)
功能:決定電腦的容量
SSD的特點
使用SSD可使存取速度倍增,讓系統更為順暢。此外,SSD具有耐震特性,適合時常移動筆電的使用者。缺點是價格較為昂貴
GPU(顯示卡)
功能:(以一般人而言)決定一台電腦能不能在玩遊戲時跑得順暢
分為AMD和nVIDIA兩大陣營。額外搭載GPU的電腦,通常會被稱之為具有”獨立顯卡”(獨顯)
若未標示,代表電腦可能使用處理器自帶的顯示晶片(俗稱”內建顯卡”或”內顯)
建議:有遊戲需求再選獨顯機種,若無遊戲需求買了也是浪費。為了使搭載的獨顯有比內顯更強的有感體驗,應該選擇效能夠強的產品,推薦型號如下:
nVIDIA產品以GT650M/GT740M以上為佳
AMD產品以Radeon HD 8750M以上為佳
看完以上介紹之後,相信身為初學者的您現在也對眾多”專有名詞”們有了初步的認識。以下便是本人對筆電購買的建議,除了盡可能幫各位釐清最適合的產品之外,也將提醒一般人選購筆電時常疏忽的細節。
關於需求
注意重量-配備再好,帶不出去也是枉然
許多人在開需求清單時會將”i7四核心”或”一定要有獨顯”掛在嘴邊。儘管對於效能的需求並沒有錯,但本人認為在購買筆電的最重要的問題在於:
您預估一星期會將筆電帶出門幾次?
若您是時常帶筆電的族群(一星期帶出門三天以上),本人強烈建議您將筆電的重量目標壓至1.5kG以下,除了避免購入後發覺很重而感到遺憾之外,也能減少對肩膀的負擔(尤其是對需要背單側背包的族群而言)。
需注意的是,有些店家為了避免電池壽命耗損,常會將展示機的電池拔除。為了避免此現象造成重量很輕的錯覺,請各位考慮重量時一律以規格標示為準
螢幕尺寸-有攜帶需求者,13吋為佳,14吋為上限
螢幕大固然對眼睛與爽度有利,但在此提醒各位-若您有時常需要攜帶的需求,為了將重量壓至可接受的目標,13吋機種常會是在螢幕大小與重量間平衡的選擇。至於過大尺寸(15吋以上)的筆電,就算其重量可讓您接受,龐大的體積在通勤與機動性上皆會造成不便,因此不建議。
使用者體驗-鍵盤手感與螢幕色澤
這也是一般人挑選筆電時常忽略的部分。由於鍵盤和螢幕是使用者接觸電腦最重要的兩項媒介,若無法達到要求便會使體驗大打折扣。本人建議在即將購買筆電之前先對試玩機進行以下測試:
- 1. 試著在筆電的鍵盤上打一段文字,檢查手感是否過軟(回饋力過低)或過硬(難以施力)
- 2. 以上、下、左、右視角觀看螢幕,檢查螢幕可視角(不會使顏色偏離,甚至反轉的範圍)是否不足
若發現以上測試不及格,則本人強烈建議改選其他機種,以免買到不合意的產品
關於效能
無須排斥低電壓處理器,省電功力可能倍增
低電壓版本的處理器(intel產品型號以”U”結尾者,如:i5-3337U)是用以降低發熱、功耗,進而使續航力增加或有助於機體設計輕薄化的利器。在過去由於效能貧弱,低電壓產品常被眾人認定為高價而無用的”地雷”,但現在可不一樣了-隨著製程與架構的演進,今日的低電壓處理器大多能擁有上代同級產品八到九成的表現,對一般用途而言效能的差異可謂”無感”,若是選用最新一代架構(Haswell)的產品(型號為4字頭,如:i5-4200U)甚至能在續航力中有飛躍性的表現。
建議:以目前的市場而言,本人認為選用低電壓之Corei5 / i7處理器依然能夠滿足效能上的需求
純粹文書? 連atom都OK
若您的需求僅有輕度之文書(如:作筆記)與上網兩項,本人建議您不需對處理器的效能過於執著,若您正好也缺一台平板,則搭載atom處理器的Windows 8平板甚至也能在考慮範圍內。以下文章則是本人的使用經驗可供參考,或許您在閱讀完畢後會對”電腦”的使用形式改觀:
關於耐用與價位
與其困惑於眾說紛紜,不如尋求延長保固
相信許多人為了避免誤踩地雷,在購買之前都會上網”做功課”,但常可看到許多”xx品牌很爛不要買”的反推薦文。但,不知您看了一輪是否會發現……將這些”意見”統合之後,沒有任何廠牌是可供信賴的呢?
以本人的觀察和類似產品(智慧型手機)的市場現象研判,會造成此現象的可能原因如下:
- 1. 使用者多,抱怨自然也多
舉例:華碩(ASUS)與宏碁(acer)在台灣的筆電市場佔有率極高,在產品線多且量大的狀況下,不良品發生的次數也無可避免的增加。此外,除了廠商問題之外,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是否不當也令人難以釐清。
- 2. 網戰、網軍(台灣俗稱”工讀生部隊”)的影響
正如同三星先前因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刻意某黑對手而被公平會開罰一般,筆電廠商在產品性質相近的狀況下,我們也無法排除是否有網軍介入並操縱言論、混淆視聽。
- 3. 產品真的有問題(俗稱”災情”)
若是產品真的有問題,最大的特點便是”型號相同”與”問題類似且有眾多人反映”,而這才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避免的。
基於以上分析,本人認為購買筆電只要依照自己的喜好與需求即可。除非有明確的理由(如先前提到的”災情”),否則對於品牌的選擇大可不必庸人自擾。
至於在耐用程度方面,除了良好的使用習慣之外(如:每隔半年至一年送至原廠清理風扇、避免於棉被上使用電腦等),本人建議關心耐用度的使用者尋求可購買”延長保固”的產品(可詢問店家以獲得相關資訊),而這也算是一種買保險的概念。
關於價格-上網作功課,現場拗贈品
由於網購店家通常無須負擔店面經營的成本,在價格上自然常有優勢,即使是資訊展有促銷的狀況下依然難以逆轉。本人認為至實體店家購買的優勢在於:
- 1. 可以現場驗機,避免瑕疵與相關糾紛
- 2. 日後較容易處理送修事宜
基於以上論述,”上網作功課”的目的便是事先釐清自身需求並了解大概的價格。在現場能以相同甚至更低的價格購買當然很好,但若僅能達到相近價格時,不妨暫停議價,改而詢問是否可提供具附加價值的贈品(如:增加記憶體或贈送電池、周邊等)以順利達成划算的交易。
結論
“電腦”這塊領域未許多人所畏懼的原因不外乎是充滿著許多令人困窘的專有名詞。老實說若非對此領域相當有興趣,看到密密麻麻的規格表我想也難免頭皮發麻吧(苦笑)。不過,正由於電腦於今日已是人人必備的產品,在購買前多花點時間做做功課,了解自己的需求,我想也是必要、甚至可成為有趣的一環。在此也衷心希望各位能夠購買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本次的分享到此告一段落。若您有相關心得或疑問也歡迎於文末回覆、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