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ntroducing MacBook Pro 2016.png

就在2016/10/27 (台灣時間2016/10/28 凌晨01:00),蘋果終於在發表會中更新了已經持續四年維持相同外型的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更新幅度之大猶如整機重造一般包括機殼、鍵盤、觸控板、螢幕、插槽,以及想當然耳的效能、散熱全數翻了一番。當然,改變對個人而言自是有好有壞,若是在螢幕前的你正為該入手新機還是舊機而感到迷惘,本文將會以本人的經驗與各位分享自己的看法以供參考。

 

我的MacBook使用經驗

在分享自己對本次新品的看法之前,先說出自身的經驗與立場應屬必要。以下是本人所使用過的筆電清單(2016/10止,依照持有時間點順序,粗體字為Apple MacBook)

BenQ Joybook Lite U101 (人生第一台筆電,始於2009)

Lenovo ThinkPad X201

SONY VAIO P VGN-P15T

ASUS VivoTab Smart me400c

SONY VAIO X VPCX118

SONY VAIO X VPCX135

Microsoft Surface Pro 1

Apple MacBook Air 11” late 2010 (人生第一台MacBook,始於2015/02)

Apple MacBook Air 11” mid 2012

Apple MacBook Pro Retina 13” late 2013 (8G/256G)

Microsoft Surface Pro 3

Microsoft Surface RT

Apple MacBook Aluminum unibody late 2008

Apple MacBook Air 11” mid 2013

Apple MacBook Pro Retina 15” mid 2012 (現正使用中)

Apple MacBook Pro Retina 13” late 2013 (4G/128G) (現正使用中)

Apple MacBook late 2009 (現正使用中)

由以上列表可知,本人接觸MacBook資歷並不算長,但由於我對電腦有相當的興趣,再加上自身是重度使用者之故,到目前為止居然接觸了8MacBook,回頭一看還真是讓我嚇了一跳()。不過也多虧如此,目前市場上通行的舊世代”MacBook,除了MacBook Air 13”之外我大概都摸遍了。至於換機的目的,除了新鮮感之外,很大的原因是對重量、續航力、效能的需求不斷改變所致。不過,不管再怎麼換,本人目的就只有一個 -

追求最具有生產力且用得最順手的工具,並在價格與質感中找到恰當的平衡點

 

 

新舊MacBook Pro比較列表

*欲見差異比較及評論者可直接跳過*

 

MacBook Pro 13” (2015)

MacBook Pro 13” (2016)

螢幕

13.3”: 2560*1600 IPS

亮度300 nits

13.3”: 2560*1600 IPS

亮度500 nits

P3廣色域 (sRGB25%)

CPU

2.7GHz 5th Gen Core i5雙核心

2.0GHz 6th Gen Core i5雙核心 (Basic)

2.9GHz 6th Gen Core i5雙核心 (Touch bar)

RAM

8GB (最大16GB) LPDDR3

8GB (最大16GB) LPDDR3

SSD

128GB (最大1TB)

256GB (最大1TB)

GPU

Intel Iris 6100

Intel Iris 540

電源

74.9Wh電池

Wi-Fi 10hrs / iTunes 12hrs

60W MagSafe 2充電器

54.5Wh電池

Wi-Fi 10hrs / iTunes 10hrs

61W USB-C充電器

介面

MagSafe 2 電源連接埠

兩個 Thunderbolt 2 連接埠

兩個 USB 3 (USB-A) 連接埠

HDMI 連接埠

3.5 公釐耳機插孔

SDXC 卡插槽

兩個 Thunderbolt 3 (USB-C) 連接埠 (Basic)

四個 Thunderbolt 3 (USB-C) 連接埠 (Touch Bar)

3.5 公釐耳機插孔

無線

Wi-Fi 802.11ac

Bluetooth 4.0

Wi-Fi 802.11ac

Bluetooth 4.2

尺寸

31.4cm() x 21.9cm() x 1.8cm()

30.41cm() x 21.24cm() x 1.48cm()

重量

1.58kG

1.37kG

售價

台幣41900元起 (8G/128G)

台幣48420 (8G/256G)

台幣47900元起 (8G/256G, Basic)

台幣57900元起 (8G/256G, Touch Bar)

 

 

MacBook Pro 15” (2015)

MacBook Pro 15” (2016)

螢幕

15.4”: 2880*1800 IPS

亮度300 nits

sRGB色域

15.4”: 2880*1800 IPS

亮度500 nits

P3廣色域 (sRGB25%)

CPU

2.2GHz 4th Gen Core i7四核心

2.6GHz 6th Gen Core i7四核心

RAM

16GB (最大16GB) LPDDR3

16GB (最大16GB) LPDDR3

SSD

256GB (最大1TB)

256GB (最大2TB)

GPU

Intel Iris Pro 5200

AMD R9 M370X

Intel HD Graphics 530

AMD Radeon Pro 450, 455, 460

電源

99.5Wh電池

Wi-Fi 9hrs / iTunes 9hrs

85W MagSafe 2充電器

76.0Wh電池

Wi-Fi 10hrs / iTunes 10hrs

87W USB-C充電器

介面

MagSafe 2 電源連接埠

兩個 Thunderbolt 2 連接埠

兩個 USB 3 (USB-A) 連接埠

HDMI 連接埠

3.5 公釐耳機插孔

SDXC 卡插槽

四個 Thunderbolt 3 (USB-C) 連接埠

3.5 公釐耳機插孔

無線

Wi-Fi 802.11ac

Bluetooth 4.0

Wi-Fi 802.11ac

Bluetooth 4.2

尺寸

35.89cm() x 24.71cm() x 1.8cm()

34.93cm() x 24.07cm() x 1.55cm()

重量

2.04kG

1.83kG

售價

台幣63900元起 (16G/256G)

台幣79900元起 (16G/256G, Touch Bar)

註:MacBook Pro 15” (2016) 一律搭載Touch Bar

 

新舊世代MacBook Pro差異解析

以下文章會以分項、分段的方式將兩代MacBook Pro的差異點出,有助於各位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關於效能

已知相關訊息如下:

1. 根據國外網友以GeekBench測試的結果,新版MacBook Pro中搭載2.0GHz, 第六代Core i5雙核心的版本,其效能與搭載2.7GHz,第五代Core i5雙核心的版本在處理器方面效能幾乎相同

2. 想要藉由更新MacBook Pro以換得更大的記憶體(RAM)上限是不可行的,因為兩者客製化的記憶體上限皆為16GB

3. 繪圖效能方面,新版與舊版相比,13”機種提升76%15”機種提升至多130%

4. 遊戲效能方面,新版與舊版相比,13”機種提升103%15”機種提升至多60%

既然是新機,相較於舊版更輕、更薄、更厲害是一定要的。不過,對於一般的使用者而言,比起官方的對效能的各式鼓吹,更重要的其實是捫心自問:你到底想拿電腦來做什麼?

正如同New MacBook剛登場時被人懷疑效能不足,但實際使用上對大多數人卻暢快無比一般,若您只將電腦用作上網、文書,或是做輕度的運算工作,則不論是舊款或新款都能提供極佳的使用體驗。說得更誇張一點,以我的使用經驗,就算是late 2008的超老MacBook,只要將RAM升級到8GB,傳統硬碟更換為SSD,依然能夠快意使用,與新機只差在平時使用的溫度(同樣的工作對舊處理器而言負擔較重),以及重度運算時(如開虛擬系統)須給予多一點的時間罷了。

相反的,若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效能,則升級至新款自然有不少幫助,但想要體驗更好的效能,代價是台幣57900起跳就是了。

至於想買MacBook來玩遊戲的使用者,本人則強烈建議您打消這個念頭 – Windows陣營中有更多、更好的選擇。蘋果在GPU的選擇上向來不多且無C/P值可言。

 

關於重量及續航力

已知相關訊息如下:

1. 新舊版相比,13吋機種減輕了210g (1.58kG VS 1.37kG)15吋機種減輕了210g (2.04kG VS 1.83kG),約相當於2/3瓶易開罐或兩瓶養樂多的重量

2. 新舊款相比,在電池容量上13吋機種減少了27.2% (74.5Wh VS 54.5Wh)15吋機種減少了23.6% (99.5Wh VS 76.0Wh)

3. MacBook Air 13”(early 2015)的重量是1.37kG,與新版MacBook Pro是一樣的

由上述資訊與表格可知,新版MacBook Pro之所以能成功減重,多是出自於電池容量的減少。在續航力方面,官方雖然宣稱兩項新品皆為10小時,但13吋機種而言反而是退步的 (iTunes播放續航下降2小時),原因不外乎電池容量減少的幅度已超過各零件省下的電力能彌補的差距。事實上,就算在15吋機種中官方宣稱的續航力有所進步(9小時VS 10小時),實際使用上誰會勝出也令我有些存疑,不過這部分得等實機測試後才可下定論。

至於重量方面,由於MacBook Air 13”與本次發表的新版MacBook Pro 13”是一樣的,因此蘋果以未採用Touch Bar的基礎版MacBook Pro來取代(雖然兩者售價其實差很多…)。新舊版MacBook Pro不論是13吋或15吋都差約兩瓶養樂多的重量,看似不多,但以本人的經驗算是有感。在此建議各位可至實體店面體驗一下新舊版的差別,甚至向朋友借用舊版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看看您是否可接受其放入背包時的重量

 

關於介面與充電方式

Thunderbolt 3.png

已知相關訊息如下:

1. 新版MacBook Pro捨棄舊版中除3.5mm耳機孔外所有的介面,包括SDXC讀卡機與MagSafe 2充電接頭。MagSafe / MagSafe 2接頭曾為MacBook之一大特色,採用磁吸式充電,不但使用方便還可於旁人誤扯變壓器線材時直接斷開,免除整台機器一同落地的慘劇。

2. 新版MacBook Pro採用的充電/傳輸介面為USB-C with Thunderbolt 3。當連結Thunderbolt 3裝置時,速度最高為40Gbps,當連結USB裝置時,速度最高為10Gbps (USB 3.1 Gen 2)

3. 新版MacBook Pro的任一個USB-C連接埠皆可用來充電,也可同時接上多個變壓器充電,但充電速度並不會因此變快

4. 新版MacBook Pro中,基礎版 (13吋,不含Touch Bar,售價47900台幣) 僅具有2USB-C想要4個連接埠,您必須購入含Touch Bar的版本,至少要付出57900台幣 (13”/8G/256G)

以下列出現行各連接介面之理論速度最大值給各位參考:

介面

速度理論值

Thunderbolt 3

40Gbps (5GB/sec)

Thunderbolt 2

20Gbps (2.5GB/sec)

Thunderbolt

10Gbps (1.25GB/sec)

USB 3.1 Gen 2

10Gbps (1.25GB/sec)

USB 3.1 Gen 1

5Gbps (625MB/sec)

USB 3.0

5Gbps (625MB/sec)

USB 2.0

480Mbps (60MB/sec)

 

本次發表會中最令人糾結的無非是新舊版於連接介面的巨大差異。新的USB-C with Thunderbolt 3雖然具備正反皆可插、傳輸速度快的特性,但由於目前採用的產品極少,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新版MacBook Pro外接各式物品(隨身碟、螢幕等)皆需要使用轉接頭,不論是對初心者或舊款愛用者而言皆是一大開銷。此外,取消SDXC讀卡機也是一大硬傷除了使相機愛用者在傳輸照片時更為麻煩之外,更讓一般使用者在意的是不露頭microSD轉接卡特製短版SD擴充電腦容量的方式於新版不再可行

至於對Thunderbolt 3的頻寬潛力感到有興趣的人,本人必須在此提醒:Thunderbolt雖然速度快,但相關裝置的售價實在不斐(至少數千元,萬元以上則是常態)。加上相容裝置數與USB難以相比,若無超高速傳輸或存取極大量的需求,本人相信USB 3.0以上的裝置對一般人而言即相當足夠。

 

關於鍵盤與觸控板

已知相關訊息如下:

1. 新版MacBook Pro一律使用與New MacBook相同之蝶式鍵盤(Butterfly keyboard)。據外媒試用表示,其與舊款的剪刀腳相比鍵程大幅縮短,但較New MacBook的鍵程深一些。

2. 新版MacBook Pro採用加大、含Force Touch機能的新型觸控板。與舊版相比面積增加一倍

3. Touch BarTouch ID為新版MacBook Pro (售價57900起的版本)獨有之機能,其中Touch BarRetina解析度標準,為OLED多點觸控之長條型螢幕,寬度約等同於舊款之F鍵,功能為取代過去的功能鍵,讓按鍵內容可自訂並隨使用程式改變

新款的觸控板不但支援Force touch,面積還增加了一倍,這點對正是因為好用的觸控板而將旗下所有電腦都轉為MacBook的我而言自然是無可挑惕。至於蝶式鍵盤的設計,以本人試打New MacBook鍵盤的經驗,我認為雖然剛開始會不太習慣,但長期用下來應是在可適應的範圍內。若是新款MacBook Pro的鍵程更深的話,相信適應的時間可以縮得更短才是。

 

關於Touch BarTouch ID

Touch Bar.png

在本次發表會中,Apple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講解Touch Bar的功能與潛力。事實上類似的概念曾經於Lenovo X1 Carbon 2014出現過,Lenovo稱之為自動適應鍵盤(Adaptive Keyboard)。該產品的鍵盤配置如下圖(圖片來源)

lenovo-x1-carbon-3.jpg

Lenovo曾經為此設計感到自豪,但事實證明是個極為失敗的作品(X1 Carbon 2015將此設計改回,且在日後產品中不再復見可看出)。本人認為可能的原因如下:

1. ThinkPad的產品使用族群為電腦重度使用者及工程師,該族群非常強調習慣一致性,對更改設計的忍受度極低

2. Lenovo雖然實作出可隨程式需求變動的功能鍵,但實際上支援的程式卻乏善可陳。因此,在大多數狀況下,這個設計只增加了需要目視操作無按鍵回饋感的麻煩。

3. 該設計雖然採用觸控,但實際使用依然不脫傳統功能鍵的本質(只有點按功能,不支援滑動,且能操作的依然只有廠商預設的幾種組合),因此其缺點相較之下顯得更是明顯

或許是有了前車之鑑,Apple在新品發表會中提供了許多的示範,還找了Adobe, Microsoft等重量級廠商來助陣,無非是為了告訴消費者Touch Bar可以做什麼。不過本人認為在被此功能吸引而購入新款之前,有些事是需被考慮到的:

1. Touch Bar是否在後續被發揚光大,必須視各軟體開發者是否願意為其開發獨有的功能。在這方面Force touch觸控板的推動不如預期除了原廠的Safari, iTunes, QuickTime等程式外,尚未看到真正讓使用更為便利的應用出現(若有的話還請各位不吝告知)

2. Touch Bar透過watchOS運作,其實就像是搭載於MacBook Pro上的Apple Watch一般,是個相對獨立的裝置,換言之以後可能會發生電腦運作正常但Touch Bar當機或lag”的狀況

3. 若您是常將MacBook Pro連接多螢幕,甚至將MacBook Pro接上大螢幕並合起的使用者,在此建議錢可以省下來,等支援Touch BarMagic Keyboard推出再做考慮

4. Touch Bar使鍵盤本體的複雜程度大幅增加,如此也意味著若在過保出問題,維修成本肯定大增,因此若您想購入新版MacBook Pro且日後無轉手打算,加保Apple Care儼然成為必要且迫切的選擇

5. 別忘了Touch Bar的右側還放了顆Touch ID! 依照AppleiPhone的邏輯,若是Touch ID損壞,必須將Touch ID連同儲存指紋資料的機板一同更換才能恢復Touch ID的功能。此機制雖然安全(杜絕有心人士竊取指紋資料的可能性),但假使新版MacBook Pro中儲存指紋的T1晶片並未被劃分於子板上,壞了一顆Touch ID,維修時可能得把包括整張主機板、含Touch BarTouch ID的鍵盤連同C(若是電池黏在C殼上可能也得換)一起換掉如何? 看完之後是不是覺得加保Apple Care更是必要了?

 

結論

老實說,本人在看完此次的發表會後,對新款的MacBook Pro是頗為失望的,原因如下:

1. 更輕更薄固然是好的,但若是以減少約25%的電池容量及鍵程較淺的蝶式鍵盤為代價,那我寧可守舊。考量到電池壽命會隨使用次數增加而下降,我認為我會更需要在一年、甚至兩年的損耗後依然可用整天而無需疑慮的續航力

2. 雖然USB-C with Thunderbolt 3是目前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介面,但目前尚未普及也是事實。大量的傳統”USB裝置需要額外的轉接器才能使用。外接螢幕的轉接頭也得重新購置,更悲慘的是還比較貴!!

3. MagSafe的獨特設計曾經是Apple用來嘲諷眾Windows陣營筆電的一大痛點當變壓器線材被踢到或誤扯時,唯一能夠倖免於難的只有(舊款)MacBook!! 結果現在呢? 看看Surface Pro系列,學了三代,在Surface Pro 3時終於把易於使用、不分正反的磁吸接頭技術學起來了,反倒是MacBook這邊輕易的把這重要的特色丟棄。好吧,現在想使用這功能該怎麼辦呢? 讓我們歡迎來自第三方廠商的新周邊~(圖片來源: GRIFFIN)

usb-c-break-safe-cable_1.jpg

機體突出一塊,被撞到還可能使插座受損,我真不知是惹到了誰,花錢買新機還得受這種罪

4. 新版的Touch Bar設計讓功能鍵更實用是沒錯,但寬度實在不太夠想想那些老花的使用者吧,為了大螢幕而忍痛買15吋機種,結果最重要的功能卻用不了,換成是你作何感想? 若是Touch Bar能夠設計成跟一般按鍵同寬,相信對使用者的眼睛和手指都會更加友善

5. Apple的說法,MacBook Air 13”的地位應會被基礎款MacBook Pro (售價47900台幣起) 取代,而MacBook Air 11”雖然官方並未明說,但應是交棒給New MacBook等等,這不就代表在MacBook Air 13”庫存售罄之後,官方認可的入門機種便是要價41900台幣起跳的New MacBook? 這種不提供選擇,變相漲價的方式實在讓人難以恭維,也間接扼殺一部分想要入門macOS的使用者。在此也只能希望蘋果在未來能夠提供更平價的選擇,否則預算不足的人請左轉二手拍賣區,謝謝再聯絡。

好吧,雖然上方的敘述皆是本人對新品的眾多吐槽,但以本人的使用經驗,MacBook的觸控板及macOS的順暢體驗的確值得各位一試。不過在這個時間點,我強烈建議各位,若是想要購入新的MacBook Pro除非您對Touch Bar真的很有愛,或是現有的觸控板大小實在無法滿足您,否則現在應該做的事情應該是

上蘋果官網或跑到鄰近的店家,立刻下單,抱走適合您的舊版MacBook Pro!!

記得規格一定要買好買滿,因為日後也沒有後悔的機會了啊

DSC09011.JPG

本次的心得分享到此結束,感謝收看。若您有相關心得或疑問也歡迎於文末回覆、分享喔~


arrow
arrow

    MEDGAZ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