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想去年,當6th iPod nano呈現在世人面前時,那迷你的外型、小得誇張的螢幕,曾經飽受眾人批評,但最終它得到了新的用途與歸宿,那便是配上錶帶,變身智慧型手表。
今日,它的傳承者,以較大的螢幕企圖”反璞歸真”,至於效果如何,以及其是否能作為一台稱職的隨身聽,請看以下分析。
外觀
7th iPod nano市售版一共出了四種顏色-銀色、水藍色、粉紅色、黑色,與5th iPod touch的配色相同(紅色則是在apple官方網站上才可購得),以下就來看看各種顏色的呈現方式如何
銀色-正面、背面(注意正面有home鍵,但中間圖樣由方形改為圓形)
水藍色-正面、背面
粉紅色-正面、背面
黑色-正面、背面
機身左側,具有音量鍵
機身右側,什麼都沒有,仔細看可看到螢幕玻璃其實有突出機身一點點,因此使用時得小心避免玻璃邊緣被撞傷
機身上方,具有電源鍵
機身下方,左邊具3.5mm耳機插孔,右邊為lightning介面插孔,至於中間那塊白色物體則是天線(供藍芽使用)
看了以上照片的展示,不知道各位喜歡哪個顏色呢?
本人較喜歡的是銀色與水藍色,可惜的是那塊天線不管在哪一色都顯得有些突兀,但這是物理上的限制所以也就只能接受了。
手感、可能應用
手持7th iPod nano的樣子
手持5th iPod touch的樣子
兩者的觸感相當接近,都非常滑順、好摸,推測應是用同種原料(鋁合金)製成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何我要拿這兩台進行比較,在此先跟大家說明原因。
對於只想要一台可播放音樂的隨身聽的人來說,iPod shuffle不具螢幕,在操作上具有明顯的缺點(難以選歌),而iPod classic又顯得太大、太重且較不耐撞擊與晃動(因為是硬碟式的)。因此這類族群通常會在iPod nano和iPod touch交戰。
由上圖可知,iPod nano事實上相當嬌小,不太適合長期握持,而這也符合它主要的定位(音樂播放器)。至於iPod touch手持則是剛剛好,但在攜帶上面便限制在口袋或臂套兩種形式。
不過,這代的nano固然嬌小,但如果要像上一代一樣加個腕帶變身為手表可能會因太大與過長而顯得有些突兀。此外,由於背夾被取消的關係,它也無法輕鬆的附著在您的背包帶、牛仔褲上。
至於先前所提到的,相較於前代產品,它最明顯的優點便是加大的螢幕。的確,加大的螢幕使得操作較為方便,畫面也變得更為舒適,但這2.5吋的螢幕在眾多大螢幕播放器、智慧型手機的時代中,反而讓人不知要用它做什麼。
簡而言之,個人認為此產品的矛盾有以下數點:
- 產品體積算是嬌小,但缺乏背夾,且體積比上代更大,讓使用者不知將其擺在哪裡(除非購買相關周邊,但又是一筆開銷,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
- 螢幕變大了,解析度也不算差(2.5吋 240x432),但要用來播放影片又顯得太小,尤其是需要看字幕的影片,用nano觀賞會是一種折磨,讓使用者不知道要用這螢幕做什麼
在此本人也感到有些遺憾,感覺這台播放器在這時推出可說是生不逢時。
想想去年nano變得如此迷你,被人攻擊的點便是過小的螢幕,原因自然可以理解-當時智慧型手機還不夠平價,還是有族群對nano有著可做為影片播放器的期待。
但現在的狀況截然不同-平價的智慧型手機滿坑滿谷(若不介意二手,價格還能更低、更實惠),2.5吋的螢幕顯然無法滿足人們播放影片的需求,極致隨身才是音樂播放器此時該走的面向。
介面
原生功能-第一頁
原生功能-第二頁
7th iPod nano介面展示(因時間不足,有些地方沒瀏覽到,還請各位包涵)
此代的nano搭載了類似iOS的操作介面與類似的觸控機能,能有這樣的改變自然是歸功於變大的螢幕。而EQ的選項也並沒有因為其較低階的定位而被閹割,相對來說也是一種加分。
不過,儘管操作相似,它所運作的卻是蘋果另行客製化的韌體,而不是iOS。原因當然可以理解-相較於iPod touch與iPhone,iPod nano的螢幕大小相差太多,並不適合運行眾多的應用程式。
至於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個人推測蘋果是想以nano與它廠的封閉式mp4(如:SONY Walkman A,S,E系列、iaudio COWON J3等)進行競爭。不過以SONY自己都把A系列收起來不做,改用搭載3.5吋螢幕與android系統的F800系列取代的狀況來看,nano在不久的將來被收掉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
售價、小結
7th iPod nano容量僅有16GB可選,而售價為5490台幣
如此的售價,最能讓我想到的頭號競爭者便是Walkman S774BT
其官方售價為5990,容量僅8GB,且螢幕僅有2.0吋,但同樣具備藍芽,且附了一個不錯的藍芽耳機(耳機由EX90SL移植而來,音質有一定水準)
至於身為消費者的各位,要選哪一台自然不是我能干預的事,但可以肯定的是蘋果對自家的產品肯定很有自信(因為並沒有特別便宜以打價格戰)。而在外觀、手感與操作介面方面,它也不負其偏高的價位,提供了水準以上的演出。
不過,身為一台隨身聽,其內在中最重要的-音質,表現如何,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