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無論在Andaudio, Mobile01乃至於PTT耳機板,常看到一些在耳機這塊領域學有專精的前輩所提出的感言

想玩耳機就乖乖買CD轉無損吧,別再用MP3

“320KBPS MP3根本不夠用,聽過無損就知道那是個回不去的過程

講了這麼多大概是真的有差,但沒聽過怎知道有沒有差呢?

在近日剛好想到這個問題,手上也恰好有同首歌的無損檔和320kbps MP3,因此這篇文章就誕生了。

 

MP3簡介

MP3這個格式,相信對普羅大眾都不陌生,有人認為其為播放器、甚至是音樂檔案的代名詞(換言之也許有人會以為全世界的音樂檔案副檔名只有MP3一種lol),本人在擁有數位播放器之後自然也是其愛用者之一,以下就先來說說MP3是什麼吧

 

以下是維基百科的資料(資料來源)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Audio Layer IIIMPEG-1 Audio Layer 3,動態影像專家壓縮標準音訊層面3),經常稱為MP3,是當今相當流行的一種數位音訊編碼和失真壓縮格式,它被設計來大幅降低音訊資料量,而對於大多數使用者的聽覺感受來說,重放的音質與最初的不壓縮音訊相比沒有明顯的下降。它是在1991年,由位於德國埃爾朗根的研究組織Fraunhofer-Gesellschaft的一組工程師發明和標準化的。 MP3的普及,曾對音樂產業造成極大的衝擊與影響。

 

看完以上資料後,可以將MP3的目的和特性簡要為以下數點

1.      破壞性壓縮,換言之檔案的數位資訊在壓縮過程中會失去一部分

2.      損失的部分為20~20000Hz(人耳能聽到的頻率)以外的資訊,理論上不會影響到聽感

3.      檔案小,好攜帶

若是對音樂、影片檔案有更進階認識的人,應該會聽過碼率”(bit rate)這個名詞,它代表著一段時間內播放器所需處理的資訊量,理論上越高代表資訊量越多,音質(就音樂而言)便會更好,而在MP3中常見的碼率有以下幾種

128kbps-代表播放器每秒需處理128kb(kilo-bit), 相當於128/8=16KB(kilobyte)的資訊,以此類推

192kbps

256kbps

320kbps(MP3中最高的碼率)

理論上,320kbpsMP3中的極限,換言之20~20000Hz的資訊都應該被保留下來(否則便不符合MP3制定規格時的基本定義),但實際上是如何就請繼續往下看啦。

 

無損格式簡介

無損,顧名思義便是非破壞性壓縮,換言之檔案在被壓縮的過程中不會損失任何資料,格式有很多,以下列舉數種最常見的格式:

APE-原生支援的數位播放器較少,目前逐漸被FLAC取代

FLAC-流通最廣的無損格式)

WAV-檔案所需空間大,但支援的播放器很多

AIFF-蘋果所使用的無損格式,理論上規格與WAV相同,但其特點為可內嵌專輯圖片與說明(WAV不支援)

 

測試環境

訊源為NWZ-Z1050 Phone out 直出(作業系統為android 2.3.4)

DSEE/VPT/Clear Stereo/EQ皆關閉

耳機使用ATH-ES7

 

測試專輯

TVアニメ『中二病でも恋がしたい』ボーカルミニアルバム「暗黒虹彩楽典」

無損格式使用WAVMP3使用320kbps

檔案皆使用使用Exact Audio Copy壓制

 

測試結果

本人可以95%的確認兩者有差別

至於剩下的5%到哪裡去了呢? 因為測試的過程中無法盲測,僅能藉由多次反覆聆聽歌曲中的同一片段進行確認,所以或許有心理效應在作祟(雖然我已經盡力排除了)

若各位有聽過同首歌曲的128kbps320kbps版本,應該知道那種差別只要用好一點的耳機(價位約一千出頭)就能聽得出來,那種差距在於雜訊和破音的消除

320kbps與無損格式的差距則與上述狀況不同,兩者的差別主要是在空間感和延伸性

舉例而言,在聆聽無損格式時,與320kbps相比較,感受最明顯的是左前與右前方的音場延伸度增加了,回去聽320kbps的同樣曲目時,會明確感覺到兩個角落有凹陷

在人聲的部分,無損格式中讓我感覺其厚度有增加,延伸性也變得比較好。換言之,回去聽320kbps的同樣曲目時,反而會感覺到人聲變較乾、較扁(意即往MIDI單音的方向走,當然沒那麼誇張,這只是比喻)

雖然上頭花了不少篇幅描述兩者的差別,但本人認為若是手上只有該首歌曲的320kbps檔案,大概一輩子都不會覺得它"不好",畢竟聲音是清楚的,而歌曲原本的面貌又因為只有一個檔案而無法得知。

相反的,若是使用128kbpsMP3,只要用好一些的耳機聆聽,必可發現其中充滿令人難以忍受的雜音,這種差距則是只要聽過一次320kbps MP3或無損的人(曲目不須相同)便可輕易辨別,因此網路上所謂的320kbps MP3”便是指明明是品質更低的檔案,為了取信於網友便使用轉檔軟體轉為320kbps的狀況(在此也給各位一個觀念-檔案品質只會越轉越差,不會因為你用的格式理論上較好而變好)

 

結論

先提到心理作用的部分

老實說,本人反而比較希望無損與320kbps MP3可以沒有差別

原因在於那關鍵的檔案大小

同樣是TVアニメ『中二病でも恋がしたい』ボーカルミニアルバム「暗黒虹彩楽典」這張專輯

無損格式(WAV)需要241MB(曲目的大小,不含Booklet)

320kbps MP3只需要55.5MB(曲目的大小,不含Booklet)

前者大小是後者的約4.34!!

但現在聽出來有差就是有差,本人也只好認命,以後大概會朝無損檔案邁進吧

至於理論上差別人而無法聽見,但實際上卻聽得出來的可能原因則歸類為以下幾點

1.      人耳實際上能聽到更廣泛的聲音

2.      聽覺除了耳蝸傳送的訊息外,還包括骨傳導、共鳴所造成的泛音(這點便是所謂耳機、喇叭再好也不敵現場演奏的道理)

3.      MP3在壓縮時因演算法之故破壞了一些不該破壞的訊息(頻率落在20~20000Hz間的訊號)

不過,若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您與我一樣持有不少320kbps MP3的話,其實也不用急著把這些檔案丟掉,因為兩者的差距並不會讓人感到難以忍受,只是無損真的更好就是了。

 

此次的動耳聽實測至此告一段落,若您想與我互相切磋,歡迎回覆討論喔~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MP3 無損格式 實測
    全站熱搜

    MEDGAZ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