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聲學大廠的SONY,在動圈式單體的研發自然領先群雄。由液晶高分子振膜打造的MDR-1R與MDR-EX1000給人的震撼可見一斑。至於在電樞式單體部分,除了不落人後,推出XBA系列之外,更強調使用自製單體,使產品在競爭者中獨樹一格。不過,若是各位以為該公司會止步於此,那就大錯特錯。在雙領域皆得到豐碩成果之後,該廠商近日又跨出了一步-代表截長補短、更上層樓的XBA-H系列終於誕生。
文章內容:
動圈式、平衡電樞式單體原理及特性解析
SONY XBA-H3評測
一個單體,各自表述
單體(driver)為使耳機、喇叭用以發出聲音的基本單位。依照驅動原理可分為以下四種:
動圈式 (Dynamic / Moving coil)
平衡電樞式 (Balanced armature)
平板式/場極式 (Orthodynamic / Isodynamic / Planar Magnetic)
靜電式/電容式 (Electrostatic)
考量到體積、音量與配戴舒適性等要素,目前世上的耳道式耳機大多由動圈式及平衡電樞式單體構成(例外如STAX所推出的SRS-002靜電耳塞式耳機則不在討論範圍內)。以下將簡單討論兩者的結構與特性,讓各位更能理解混合式耳機存在的意義。
平衡電樞式單體 (Balanced armature driver)
XBA-H3此次使用了兩個平衡電樞式單體
平衡電樞式單體的構造(圖片來源:SONY官網)
此類型的單體原本是用於助聽器中,於構造圖中可看到電樞(具高導磁合金)的上下二側皆具有磁鐵。單體通電時,電樞會因電流磁效應而於兩側磁鐵間擺動,進而推動上方的振膜,最後聲波則由聲孔透出。由於通電時實際上推動的是電樞(一塊合金)而非振膜本身,因而這類型的單體又稱為”動鐵式”單體。
優勢
1. 單個單體的體積相當小,有利於產品小型化(因此廣泛用於助聽器),也是多單體耳機常用的解決方案
2. 相較於動圈式單體需要推動整個振膜,電樞移動的速度快上許多,因此可提供更高的解析力
3. 電樞式單體的框體便是其金屬外殼,因此若整支耳機皆由電樞式單體構成,則耳機外殼材質對音質的影響微乎其微
劣勢
1. 由於振膜較小(相對於動圈式單體可製作的大小而言),此類單體通常只能用在耳道式耳機上,否則會面臨音量不足的窘境
2. 同上原因,單個平衡電樞式單體能夠響應的頻率常不如動圈式單體,因此若要兼顧低、中、高頻之表現,常需要多個單體進行分工,並以分音器抑制彼此干擾。
3. 由於推動時電樞的位移不如動圈,在低音的表現上具先天限制,也產生動鐵感/動圈感的差別。
動圈式單體 (Dynamic driver)
XBA-H3搭載口徑達16mm之動圈式單體,於耳道式耳機中堪稱第一
動圈式單體的構造(圖片來源:elecfans)
如圖所示,動圈式耳機在工作時,訊源所發出的電訊號會流入音圈(也就是位於振膜上的線圈)中,產生磁力與磁鐵和鐵心結合而成的磁場相排斥,進而推動振膜(在圖中以紙盆表示,這是因為紙是單體振膜常見的材料之一)發出聲音。
優勢
1. 在訊源提供足夠推力的前提之下,動圈式單體由於在大小上限制極少,不會有音量不足的問題
2. 推動時能夠促成更廣的空氣流動,在低頻上能夠營造“動圈感”,進而達到更優秀的低音表現。
3. 能夠令人有感的調節要素比平衡式電樞單體多上許多,如框體、振膜、永久磁鐵的材質,乃至於先前於MDR-MA900中分享過的低音透鏡等
劣勢
1. 若要使單體能夠發出堪用的音量,動圈式單體所需的體積遠大於平衡式電樞,因此若要用動圈式單體組成多單體耳機,體積會是個大問題
2. 由於振膜較大,推動速度較慢,相較於平衡電樞式單體,解析力有先天上的劣勢
圈鐵合一,截長補短
經由上文解說之後,相信各位對單體的兩大”流派”皆有基本的認識。而對於耳道式耳機而言,分析兩種單體的特性後可得到以下結論:
平衡電樞式單體於解析力、反應速度有先天優勢,但低音表現為其弱點
動圈式單體能提供具空氣感、量足、下沉度優秀的低音,但在解析力、反應速度上有先天劣勢
為了能夠在解析力和低音這兩個極端發揮到極致,圈鐵混合的多單體耳機進而誕生。其中最為有名的莫過於奧地利耳機大廠AKG所推出的K3003(雙平衡電樞+單動圈單體)。至於SONY這次則令人意外的,一口氣推出了三道圈鐵混合的新菜色-XBA-H系列(H代表Hybrid,混合)
以下列出型號、主要規格與官方定價供各位參考:
小提醒:點擊型號可至SONY台灣官網觀看詳細資訊
XBA-H1 ($4590)
Hybrid雙單體設計,由一口徑9mm之動圈式單體+一全音域平衡電樞式單體構成
XBA-H2 ($7590)
Hybrid雙單體設計,由一口徑13.5mm之動圈式單體+一全音域平衡電樞式單體構成
XBA-H3 ($9590)
Hybrid三單體設計,由一口徑16mm之動圈式單體+一全音域平衡電樞式單體+一超高音平衡電樞式單體構成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本文主角-XBA-H3的真面目
外觀
XBA-H3就在這裡,採用繞耳式配戴,得以使配戴更為穩固
表面採用銀色鋼琴烤漆,質感之餘伴隨指紋與刮傷,使用時須謹慎。這是耳機的左耳
背面,除了標示左側、產地為泰國之外,各位尚可看到框體上方有一孔洞,可使動圈式單體運動更加快速,原理如下圖:
驅動單體氣孔可增強低頻的表現(圖片來源:SONY官網)
耳機右耳部分,以紅色標示
由照片可看出XBA-H3採用軟式耳掛(耳掛內不含鐵絲)。與硬式耳掛相比,雖然支持性較差,但具有服貼、耐用的優點(硬式耳掛的鐵絲若時常調整可能會斷裂或穿破外側的橡膠皮)
除了使用扁平線材之外,線材上還有一條條的溝槽(由橫斷面看是鋸齒狀),可有效避免線材纏繞
耳機使用標準3.5mm鍍金插頭,並具有金屬外殼保護。較可惜的是這支展示機插頭後方的金屬殼已經脫落
XBA-H3為可更換線材的設計(XBA-H2亦同,XBA-H1則為不可換線設計)。
使用常見於耳機、無線網卡之MMCX接頭
雖然接頭為通用規格,但可惜的是具有特殊之卡榫,造成使用者無法任意更換發燒線材
(需拿原廠線殺肉取接頭才可製作適用之線材)。
出音管設計與先前產品相似
分線器亦有鋼琴烤漆,可惜材質是塑膠,側邊的接縫讓質感打了不少折扣
線材為中國製
測試環境
訊源為NW-Z1070 Phone out 直出
作業系統為android 4.0.4
DSEE/VPT/Clear Stereo/EQ皆關閉
測試曲目
Michal Jackson – Xscape
08. Xscape
TVアニメ「WHITE ALBUM2」VOCAL COLLECTION
14. 優しい嘘
TVアニメ「魔法科高校の劣等生」EDテーマ「ミレナリオ/ELISA」
01. ミレナリオ
TVアニメ「WHITE ALBUM2」かずさクラシックピアノ集
01. 黒鍵のエチュード (ショパン)
TVアニメ「極黒のブリュンヒルデ」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21. analyze
36. いちばん星
TVアニメ「進撃の巨人」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II
01. 進撃 st-hrn-egt20130629 巨人
==本篇正式開始==
配戴感
由於搭載了口徑16mm的動圈式單體與兩個平衡電樞,XBA-H3的體積可說是”又大又厚”。不過對本人而言,較厚的厚度剛好能卡住我的耳廓,進而有較為穩固的佩戴(反觀本人在配戴MDR-EX1000時便會不斷滑落)。軟質耳掛與扁平、柔軟的線材則能緊貼耳廓並避免聽診器效應的產生。整體而言,配戴經驗令人頗為滿意。
低頻
強而有力,與一般平衡電樞式耳道的低音表現特性完全不同。以本人所聽過的動鐵式耳道而言(TF10、XBA系列、IM03等),動圈單體的整合在XBA-H3上有達到補足其他競品在低音方面缺少的要素,如:更深的下沉度、空氣感、還有拳拳到肉的震撼力。由相當具有魄力的曲目”進撃 st-hrn-egt20130629 巨人”更可分辨其差異。本人認為整合16mm大口徑單體的策略頗為正確。若要說缺點的話,以本人喜好而言,低音量稍嫌偏多,但好在不會有類似XBA-4的頻率斷層現象(意指頻率低到一個程度就突然變成低音砲)。
中頻
由於低頻音量偏多的關係,中頻雖然不至於被完全壓制,但總有種”隱身於低頻之後”的感覺。為了確保判斷無誤,本人更換了多種風格的曲目,皆得到相同的答案。試著注意其表現之後,本人認為XBA-H3的中頻風格偏向解析,若您強調樂曲中頻的”韻味”,則XBA-H3應不會是您的選項。
人聲
由於低頻的量偏多,人聲部分雖未被直接蓋住,但會有頗為後退的感覺。為了確定想法,本人立刻拿出IM03,用曲目”ミレナリオ”的表現相對照以證實判斷無誤。所幸在感情部分算是相當豐富。至於在齒音的部分,本人認為XBA-H3的表現與EX1000和EX600的表現相似-由於解析度極高的關係,齒音部分偏重,只要主唱者唱到”ㄙ”音便會頗為明顯。像是在曲目”優しい嘘”當中,只要稍加注意,齒音可說是處處可見,若對齒音相當排斥的讀者建議試聽後再下決定。
整體而言,本人認為XBA-H3在人聲的部分僅算中等,聆聽純音樂、原聲帶時的表現明顯的更為優秀。
高頻
多虧超高音平衡電樞的加持,高頻的部分解析力可說是相當優秀,聆聽鋼琴演奏”黒鍵のエチュード (ショパン)”時反應也相當快速,音符可說是粒粒分明。不過,由於解析力相當高的關係,高頻的細節會變得相當豐富,可能會使聆聽者容易感到疲倦。
解析力
各部分的解析力表現為高頻>低頻>>中頻。高頻的部分先前便有說明,以電視的概念而言大概就是4K的解析度吧(笑)。至於低頻的部分,雖然反應速度較高頻慢了些,但由於音量足夠、且低頻發出後亦不具有殘響,因此解析度亦在中上。至於中頻的部分,或許是因高低二頻表現過於搶眼,總覺得有種”回過神來,發現中頻並未被注意到”的感覺。尤其是較大的低頻音量使中頻被壓過,進而減損其細節表現。
音場
XBA-H3的音場可說是廣闊而立體。在應付複雜、多個唱者的音樂時也是游刃有餘,不會有擠成一團的問題。延伸則是橫向稍大於縱向,因此整體而言,戴上XBA-H3聆聽音樂,就像是在一間寬闊的客廳中播放具高解析度的喇叭。
結論
在此先感謝各位看完上方的長篇大論(辛苦了…XD)。由於XBA-H系列兼具動圈與平衡式電樞的特性,本人想藉這個機會將耳機單體的兩大”流派”介紹給各位,也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穫。回到正題,綜合先前的聽感,我們可以將XBA-H3認定為一隻”解析度極高、高低音優秀但中頻具有凹陷”的耳機。不知熟悉耳道式耳機的讀者看到”中頻凹陷”是否想起了什麼? 沒錯,就是UE的經典銘機TF10,但TF10尚有音場定位扁平(像是個甜甜圈,所有聲音都擠在外圍),以及人聲感情表現極差的缺點。這些缺點,就本人此次的體驗而言,在XBA-H3上並無重蹈覆轍。
先前看到網上前輩認為XBA-H3動圈與電樞的整合不佳,具有頻率斷層的現象。本人試聽之後認為還不至於到”斷層”的地步(我認為XBA-4的表現才算),但中頻的確有明顯的凹陷現象。在此推測官方研發時可能太過強調動圈單體的低頻表現,而這動圈還是16mm口徑的大塊頭。面對僅由全音域平衡電樞發出的中頻,低頻自然挾帶摧枯拉朽之勢,而高頻則有專用單體和全音域單體的部分加持而逃過一劫,進而造成聆聽者有凹陷的感覺。
最後來看看最實際的要素-產品定價。官方定價新台幣9590元,雖然不便宜,但相較於動圈之巔-MDR-EX1000高達19800元的訂價而言,原廠對XBA-H3的定位昭然若揭。雖然其具有中頻凹陷的缺憾,但高、低頻的表現皆是可圈可點。因此若您的預算剛好於萬元上下,本人認為XBA-H3依然值得一試。在此也希望SONY得以再接再厲,於圈鐵混合的領域上調教出更好的產品,方能達到”魚與熊掌兼得”之效。
本次的聽感分享到此結束,感謝收看。若您有相關經驗或疑問也歡迎回覆、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