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蘋果一年一機的發表模式,儘管三星針對各種客群開發的產品可謂多如牛毛,但自GALAXY S開始,每年皆會發表一隻兼具強大與象徵性的旗艦機種,代表該公司在該年度所欲達成之目標。如今旗艦家族已堂堂邁入第四代-在GALAXY SIII以人性化為主題之後,今年則是以”感應你心,生活知己”為訴求,於繼承者中強調智慧感應的便利。現在,讓我們一同看看這位第四代掌門人的表現為何。
由GALAXY S看智慧手機市場
不管您是否同意三星在市場上的行銷方式與作為,其智慧型手機市占率於陸續擊敗先前的巨人-NOKIA,以及革新此市場的先鋒-Apple之後,已成為該領域的世界霸主。因此,該公司所推出的GALAXY S系列不但不容我們忽視,更可由其中看出智慧型手機市場趨向的轉變。
讓我們先來看看該系列產品推出的時間點,以及三星強調的層面:
第一代:GALAXY S (GT-I9000)
於2010年3月推出,搭載1GHz單核心CPU(Exynos 3110, Humming bird)+512MB RAM,使其成為當時硬體規格最強大的旗艦。此外,三星也藉由此手機的推出大幅推廣Super AMOLED,強調AMOLED省電、顏色鮮艷的特性,而Super AMOLED與前代產品相比,將玻璃層與顯示層結合,進而讓發色更為動人。
第二代:GALAXY SII (GT-I9100)
於2011年5月推出,搭載1.2GHz雙核心CPU (Exynos 4210, Orion)+1GB RAM。推出時該公司不斷強調其輕薄、硬體規格強大(1GB RAM相對於他廠手機搭載的512MB或768MB顯得更為乾脆)、大容量記憶體(16/32GB)以及可插記憶卡擴充的特性。如此大力的宣傳,使三星給人規格至上的印象,也讓SII的硬體到今日依然堪用。
第三代:GALAXY SIII (GT-I9300)
於2012年5月推出,搭載1.4GHz四核心CPU (Exynos 4412)+1GB RAM。儘管SIII的規格於推出當時算是相當強大,但或許是因為採用Tegra 3(四核心)的手機逐漸變多,使得三星開始試圖淡化”規格至上”的形象。其在(台灣的)發表會上以” 善解你意,為你而生”作為口號,大力宣傳軟體中許多人性化的功能如下:
智慧休眠 (Smart Stay)
利用前置鏡頭辨認雙眼,了解使用者是否正在閱讀或瀏覽網路等,進而讓手機螢幕持續開啟,不進入休眠狀態
體感撥號 (Direct call)
正在發送簡訊時,若臨時決定改為撥打電話聯絡,僅需將手機移至耳朵,該功能就可讓使用者立即撥出該號碼
智慧提醒 (Smart alert)
開啟此功能後,若有未接來電或簡訊,在使用者拿起手機時將會以震動通知未接來電或簡訊。
經由短暫而簡要的回顧之後不難發現,三星處理器、記憶體到機體設計一條龍(皆能由旗下公司執行)的策略使其推出的產品常具有硬體規格的優勢-不論是同價位區間下能買到更高規格,或是同規格下硬是較他牌便宜皆然。但隨著時代演進,智慧型手機的效能逐漸由”有感提升”轉變到”數字(跑分)之爭)”,換言之更強大的效能對使用體驗提升的邊際效益已經下降不少。這劇烈的轉變也使得三星在衝高硬體規格之餘也開始思考軟體的重要性,而在GALAXY S4中,該公司以大力的行銷告訴我們它在這方面準備得更為完善。現在,是我們該驗證其說法的時候了。
外觀
GALAXY S4此次發行有白色與黑色的版本,此為白色機種(黑色機種展示詳見下文)的正面,具備210萬畫素的前置鏡頭
…而這是GALAXY SIII白色機種的正面,乍看之下好像差不多,在此教各位一個一秒鐘辨認SIII/S4的方法,請看下方圖片:
這是S4正面上方
這是SIII正面上方
發現了嗎? 由於S4的感應器多了一個,上方的孔洞也因此變成四個,而SIII就只有三個,所以…
“S4有四個洞,SIII有三個洞”這口訣就成了分辨的訣竅,也難怪有網友調侃三星該不會在第十代產品時就有十個洞…(冷)
看完上方搏君一笑的內容之後,繼續看機身外觀吧,這是機身右側,只有電源鍵
機身上方,由左至右依序為3.5mm標準耳機插孔與降噪麥克風
機身左側,只有音量鍵
機身下方,由上至下依序為micro USB插槽、主麥克風
背面,搭載1300萬主相機與單LED補光燈,左下角則為揚聲器的位置
將角度稍微傾斜,隱約可看見機殼上的菱格紋設計,而這也是S4此次外型設計的主題(黑色機種的效果較為明顯,詳見下文)
接下來看黑色機種,這是正面
這是背面,遠觀具有髮絲紋的感覺,本人認為質感比白色機種好很多
隨著光線角度不同,黑色的S4會有亮晶晶的點狀反射,雖然白色機種也有,但黑色的效果更好,而實際上由這張圖也可發現S4的黑色並非全黑,而比較像是極深的藍色
將黑色S4的機倍傾斜,菱格紋的設計圖騰顯而易見,與白色機種若隱若現的風格大不相同
先前看到網友表示S4的設計語言有向Optimus G致敬的可能性,在此也拍了張該手機的照片。
老實說我也是覺得有點像,不過S4的菱格紋相當密(接近點狀),而Optimus G則能夠清楚看出一格格的樣子。本人則是較偏好Optimus G的設計樣式,原因在於其使用的玻璃材質有無可取代的質感。
在看完S4的機身外觀後,不知各位對這”隻”接班人的看法如何呢?
本人認為,S4採用與SIII差不多的外觀和相同的材質,雖然具有讓人詬病了無新意的弱點,但可以迅速塑造強烈的產品印象-換句話說,當您在街上無法仔細觀看路人所持的手機時,您將很容易將三星旗艦機種的市占率視為”SIII + S4”的總市佔率,進而容易有”大家都拿那隻三星旗艦”的錯覺。因此,若由這個角度思考,三星這次的戰術算是頗為聰明,畢竟市占率永遠不嫌多。
不過,就美學設計而言,本人則是認為S4的表現實在不佳。儘管使用了菱格紋,邊框的電鍍也由前代的亮面弧面改進為霧面拉絲,但種種努力在塑膠材質這個大前提下一一破功。星砂狀的反射效果的確讓人驚豔,但亮面的材質也讓S4容易成為指紋機,稍做把玩之後機身上的油汙顯而易見,也讓這隻旗艦染上了廉價的色彩。此外,霧面拉絲的仿金屬材質雖然耐看了些,卻讓我有種”這手機是被全機包膜了嗎?”的錯覺。搭配展示機”油亮”的機殼外觀,錯覺可以強烈到使本人看到手機不自覺的檢查是否有包膜。在此也只能希望三星能在下次的作品改用其他材質,否則這方面真的是輸了一大截。
大小、手感
歸功於超薄邊框的設計,儘管搭載了更大的螢幕(4.99吋),S4的寬度甚至比SIII還要窄了點(69.8mm vs. 70.6mm),因此,若您在使用SIII的過程中沒有機體過大的困擾,那S4對您來說自然是可接受的。以本人的手掌而言,握持時並不會有任何困難,比起同為五吋手機的競爭對手,如hTC Butterfly與XPERIA Z,握感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外,在重量的方面,由於S4幾乎全機身皆使用塑膠材質製造,握持時的唯一印象就是輕,相當的輕。儘管在質感上有無可抹滅的影響,但輕到幾乎無感的機身應可讓希望手機在口袋中不時時”宣示主權”的族群感到欣慰。至於希望手機有些重量,進而減少玩具感的族群,我只能說S4很可能不是您的菜。
螢幕
身為三星旗艦系列的掌門人,S4自然也搭載了該公司最自豪的Super AMOLED。此次的螢幕尺寸提升至4.99吋,而解析度也大幅提升至Full HD(1920*1080)。儘管Super AMOLED家族基於良率的考量而時常使用Pentile技術(相關資料請看這裡(英文)或這裡),讓實際的解析度僅為理論解析度之2/3(僅GALAXY SII與NOTE II並未使用該技術),但拜極高的解析度所賜,本人在S4的螢幕上並未看到任何的像素顆粒,表現算是優秀。
可視角展示
以下展示由四側觀看S4螢幕的效果
由上圖可發現,或許是因解析度提升之故,S4的可視角並未如先前採用AMOLED的機種一般,反而在上下兩個視角中有些微色偏的情形。不過這是以AMOLED的標準進行考量,事實上S4的可視角表現依然相當夠用。
關於軟體
GALAXY S4操作介面展示
由以上影片可看到,GALAXY S4的主介面(Launcher)大致上與SIII相似,唯一的特點大概就是影片中位於左側,可在待機時隨時叫出的taskbar,讓多工變得更為容易。如此的策略與hTC和SONY於新機大幅更動介面的作法剛好相反,或許是希望降低使用者適應新機的困難度所致。在此也不得不稱讚一下三星的軟體中內建了許多狀態列快速切換的開關(正式名稱為”Toggle”),種類可說是應有盡有。儘管許多人會提到第三方軟體就可達成(如Notification Toggle,若您使用Android裝置則可點擊連結下載),但就我的經驗而言,第三方軟體的流暢度依然遠不如原廠內建,此外多了個軟體常駐,對記憶體與手機的流暢度都有影響。在此也誠摯的希望其他廠牌能夠盡快跟進。
本篇在此告一段落,有關GALAXY S4的速度、拍照功能,以及最令人好奇的體感功能展示,請閱讀以下文章:
玩轉感應新旗艦-SAMSUNG GALAXY S4動手玩心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