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7626.JPG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在入手人生第一台MacBook之後,一開始對觸控板的技巧一無所知,在全新的環境中可謂跌跌撞撞。好在現在網路發達,遇到困難靠Google大神大多能夠搞定。而在逐漸習慣之後,也開始能理解為何Mac得以掙得一群擁護者。不過,事出必定有因。為何OS X的操作方式會被人稱讚? Windows陣營究竟缺少哪些要素? 在此,本人將帶您尋找答案。

 

文章內容一覽

MacBook Air Late 2010使用體驗

OS X優劣勢分析

Windows V.S. Mac – 操作模式之比較

 

推薦閱讀

全新體驗,自此開始- Apple MacBook Air 使用雜感()

 

練習機能否勝任?

先前為了壓低預算而購入MacBook Air (以下簡稱MBA) 11” Late 2010作為練習機,其規格如下:

CPU: 1.4GHz Core 2 Duo

GPU: nVIDIA GeForce 320M

RAM: 2GB SSD: 64GB

老實說,就算有獨顯加持,這樣的規格在當代依然算是貧弱。不過,由於這台在當時算是入門款,購買者眾,也是今日二手市場流通最廣的款式(價位自然也是最低的)。若您預算不豐而有意購買此機入門,相信會有些疑問,在此也嘗試幫各位解答

 

可以免費升級至最新版作業系統嗎?

Late 2010款的電腦預先搭載OS X 10.6(代號Snow Leopard)的系統,而在OS X 10.7(代號Lion)10.8(代號Mountain Lion)發佈時分別收了29.99美金與19.99美金的升級費用。不過自10.9(代號Mavericks)之後,蘋果將作業系統改為免費升級,而此規定可溯及既往。換言之,只要您的機器符合升級條件,都能免費升至最新版的OS X 10.10(代號Yosemite)

 

64GB容量夠用嗎?

DSC07648.JPG   

本人目前使用的狀態

根據實測,Yosemite安裝約需15GB,換言之安裝系統後約剩44GB的空間可用。本人在安裝必要的軟體(OneNote, Office for Mac, Acrobat Pro)之後也僅多耗了約3.5GB(18.4815)。換言之,若您無雙系統的需求,作為文書機64GB可謂綽綽有餘

下圖則為64GB SSD的測試截圖,可給各位作參考

 MBA Late 2010 64G SSD DiskSpeedTest.png  

 

操作順暢嗎(使用OS X 10.10的狀態下)?

雖然這問題的答案可能因人而異,但我在這邊提出數點給大家參考:

  1. 1. 開機不到30秒,關機不到五秒,平時待機與喚醒則幾乎可即時運作。由於MBA平時不太需要關機,故這方面的體驗還算滿意

  2. 2. 程式切換很快速,動畫也很順暢,但切換後到可順暢運作有時須約半秒的緩衝時間

  3. 3. 同理,使用safari瀏覽器時,在網路順暢的狀態下,網頁自載入到可順暢撥動約需1~3秒的緩衝時間。實際的體驗有點像機器想了一下才給你答案這樣。不過,在載入完成後,不論是撥動頁面、放大縮小都無壓力。而在網路影片播放方面,720P以下皆能輕鬆勝任,不用擔心。

  4. 4. 就本人使用過的OS X軟體中,Google Chrome是最耗資源的。程式一開啟不但狂lag,還讓續航力暴降,在此強烈推薦。書籤都被Chrome綁定的話,下文會有相關的解決方式。

 

記憶體2GB夠用嗎?

基於好奇,本人便安裝了軟體”Memory Free”對記憶體存量進行監測,結果在實際運作時,空閒記憶體存量常在15~20MB打轉,如下圖:

記憶體存量.png     

實際使用時的記憶體存量

就上圖而言,本人也只開了line, word 2011 for mac, 瀏覽一張圖片以及開一個safari分頁而已。由此可知,雖然實際體驗不至於當機連連,但2GB的記憶體(RAM)的確是不太夠,也難怪在程式切換時會有頓挫感了。

基於以上體驗,本人依然建議將MBA Late 2010作為文書上網機使用。而在預算較多的狀態下,比起升級處理器,更應先升級記憶體,尤其是i5/2G RAM對上Core2Duo/4G RAM的兩難時更應選擇後者,因為從2G升級到4G可是有關鍵性的差距啊

 

Mac (OS X) 好用在哪裡?

“Mac的好,用過了就知道。若是您身邊有蘋果產品的支持者,相信這句話肯定多少聽過。至於好在哪? 老實說沒用過還真的不太曉得,尤其是一些小細節,就算問使用者可能也說不上來。本人身為多年的Windows使用者,一開始也是半信半疑畢竟說功能,XP都能再戰十年;說穩定,Windows 7也已打下堅定的基礎,OS X真的會更好用嗎? 而在使用之後,我可以告訴你

還真的蠻好用的

至於理由? 且聽我娓娓道來

 

安裝容量贏一半,作業系統不膨脹

先前提過Yosemite的安裝所需容量為約15GB,以支援64位元運作的作業系統而言可說是相當了不起。比較基準是誰? 自然是Windows 8/8.1 – 64位元版光是安裝就得消耗25GB以上,而且...當您以為終於結束之時,Windows update會好心的再為您添上一百多個,甚至更多的更新(),更慘的是日後還會持續增加,根本雪上加霜。雖然說更新是用來增進安全性與修正錯誤,但這麼多的數量不禁讓人抱怨與其發布後才在不斷修正,為何不在一開始就好好搞定呢? 好歹也發布幾個可以砍掉多餘資料的更新至於Yosemite,本人在安裝後到現在剩餘的容量都很穩定,因此64GBSSD亦能使用愉快。

 

軟體安裝很乾淨,維持模組化傳統

螢幕快照 2015-02-19 下午8.50.03.png   

OS X軟體安裝畫面,步驟只有一個將左方的程式拖入右方的”application”資料夾捷徑

OS X系統基本上是由Unix發展的分支(核心代號”Darwin”,正如現今Windows系統的核心稱為”Windows NT”一般),因此其也繼承Unix/Linux的特點,像是程式模組化便是其一。

有別於Windows在安裝任何一個程式都需要的下一步以及密密麻麻的登陸檔,在OS X系統下,除了大型程式(Acrobat ProOffice for Mac)之外,多數程式的安裝方式就像上圖一般:

打開映像檔(副檔名為”.dmg”) à把程式拖到程式(application)資料夾à退出映像檔就完成了

是不是簡單很多啊? 而且解除安裝也很簡單,只要從程式資料夾刪除本體就可以了。什麼登錄檔、垃圾清除、下一步按鈕,都不是您的事!

 

Internet帳號同步大小事

螢幕快照L 2015-02-20 上午6.28.05.png     

系統偏好設定 - ”Internet帳號設定畫面

OS X系統在這方面的特色與iOS有點像,都是將使用者手中的帳號進行登入、同步與資訊共享。像是先前提過Chrome太吃資源怎麼辦? 正當我打開safari並暗中想著”bye了,我的書籤們的時候,safari居然將我在google帳號儲存的書籤同步了!而且還連密碼、填過的表單內容也完整轉移了!過程一切全自動,對於沒用過OS X的我來說,這簡直是個神奇的巫術

順道一提,想要能夠讓Windows電腦與Mac / iOS裝置同步書籤的話,別忘了將iCloud升級為iCloud Drive,並在Windows端安裝iCloud Drive軟體喔(軟體可由此連結下載)

 

插拔變壓器,貼心依然可見

OS X預測使用者插拔變壓器後的下個動作便是將筆記型電腦開蓋使用,因此在睡眠的狀態下插上或拔除變壓器皆會使電腦短暫恢復清醒(時約半分鐘,逾時則自動回復睡眠)。本人在實際使用時便發現此功能讓使用電腦的體驗更為順暢(雖然與搭載SSD的電腦由睡眠回復相比可能快不到兩秒鐘),至於為何會得知其原理? 因為我有裝ADATA microReader做擴充兼電源指示燈啊~哈哈

 

觸控板真正的精髓

相信各位讀者就算沒用過Mac,也聽過MacBook具有超級好用的觸控板。先別說其他的,光是看iPhone/iPad等設備的表現,相信這觸控板的硬體調教肯定差不到哪裡去。事實上,近日Windows陣營在UltrabookWindows 8的風潮之下所推行的兩項政策便是加大、再加大的觸控板以及全觸控面板的普及。其中前者的目的,無外乎是看MacBook觸控板偏大且近日越來越熱銷,進而產生觸控板大=銷量保證的想像。真的是這樣嗎? 本人在此告訴各位

若您也跟著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

要了解其中的緣由,先讓我們來比較兩大陣營在完成同一件工作時的操作方式

 

WindowsMac的觸控板用法比較

滑鼠操作

Windows 8.1全觸控

Windows 8.1觸控板

Mac觸控板

左鍵點擊

直接點擊

滑動+按左鍵

滑動+單指點擊

右鍵點擊

按住約0.5秒放開

滑動+按右鍵

滑動+雙指點擊

選擇文字

點擊+拖曳

滑動+雙擊+拖曳

滑動+按左鍵+拖曳

三指點擊後拖曳

滑動+按左鍵+拖曳

瀏覽內容

單指撥動

雙指撥動

單指於虛擬滾輪滑動

雙指撥動

開始列表

點擊開始鍵

滑動+點擊

拇指與三指對合

啟動launchpad

切換視窗

由左邊滑入(註一)

點選工作列

點選視窗

由左邊滑入(註二)

滑動+點選工作列

點選視窗

同一桌面:點選視窗

全螢幕模式:四指滑動

註一:由左邊滑入的方式僅適用於Windows Style UI(前稱Metro)下的app,傳統應用程式則依然需要在工作列或視窗進行切換

註二:使用體驗依各廠觸控板品質而定。此外,部分觸控板因驅動程式因素而不支援此項操作

 

平平是觸控板,差別在哪裡?

許多廠商都誤以為將觸控板變大就可與MacBook抗衡(ThinkPad這幾代的演進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但Windows的觸控板與MacBook的觸控板有根本性質上的差異,以下則提供幾點分析給各位參考:

  1. 1. Windows觸控板雖然面積越來越大,卻未能善用面積大能夠容納多指的優勢。操作方式依然老舊,頂多支援個雙指滾動,其他都得靠點擊與滑動等操作達成。由於後兩者需要高精度(滑動)且較為費力(點擊),基於人性本懶的原則,Mac的觸控板當然受歡迎

  2. 2. 許多廠商推出的筆電觸控板雖然面積夠大,但感應實在不佳-飄移、甚至拖曳時產生抖動的狀況本人都見過。更慘的是Windows 8 ”側邊滑入的操作對高度未與掌托切齊的觸控板而言根本無法使用。老實說這種大而無用的東西還是快改一改吧

  3. 3. 除了硬體之外,軟體配合亦是促成良好體驗的要素。Windows環境下眾多軟體對觸控操作的最佳化皆不足。以觸控捲動而言,在Acrobat ProGoogle Chrome等軟體上都會看到卡卡的現象(刷新之fps不足造成)。相對的,OS X環境下不僅能夠順暢捲動(在哪個軟體都一樣),且能夠流暢的放大、縮小,如同在使用iPad一般。本人雖未對軟體多有研究,但推測這肯定是系統底層下的基本功有差別導致。

 

基於以上分析不難發現,觸控板之於MacBook,就如同小紅點之於ThinkPad一樣,好用的秘訣皆是出自於人性本懶的舒適且小範圍移動的操作,而其中的技術亦非對手學個一招半式就能匹敵的。更遑論那些急著把筆電裝上觸控螢幕的廠商在不能攤平使用的狀態下觸控已經很痛苦,移動的範圍又跟螢幕一樣大,相信你我都不會想用。只能說全觸控還是交給Surface Pro這類超級平板來發揮吧!

 

OS X可能的弱勢

方才提到許多選擇MacOS X的好處,而接下來本人則將分享使用時遇到的些許麻煩,讓各位能更全面的評估轉移至OS X的利與弊

 

無法原生支援NTFS寫入

NTFS為微軟旗下非常盛行的磁碟格式。而OS X本身原生使用的格式則為HFS+(又稱為Mac日誌式)其對NTFS僅支援讀取而不支援寫入(FAT32exFAT則無此問題),對於常需與他人交換資料的使用者而言可說是一大硬傷。此問題雖然可用第三方軟體(Paragon NTFS for Mac)解決,但一來系統大更新後可能不能用,二來軟體出錯可能導致整個磁碟的資料付之一炬,故本人並不建議用於頻繁的資料交換。

 

系統介面字體大小無法調整

Windows 改變字體.PNG   

Windows調整顯示之選項

許多人認為Mac調整解析度的能力較Windows好很多,我也不反對-但僅在圖示上。本人在系統偏好設定中東翻西找,就是找不到調整介面字體大小的選項,反觀Windows要幾號字都行我只是想要讓眼睛舒服一點,有這麼困難嗎?()

 

只想鎖定電腦,卻需大費周章

本人使用電腦時頗為注重隱私,離席時便會按 ”Windows + L” 快速鍵將電腦上鎖,但OS X在這方面就麻煩多了。不但要到應用程式à工具程式à鑰匙圈存取中啟用相關選項,鎖定時還得用觸控板滑動到狀態列上小小的鎖頭,以OS X至今給我的體驗而言還真是出乎意料的人性啊。

註:關於OS X鎖定電腦的設定可參考此連結

 

原生注音輸入法真的不好用

您可以說這缺點是本人習慣導致,但OS X原生注音輸入法的設定實在弔詭-Caps Lock用來切換中英文輸入,Shift鍵才是用來在英文模式時切換大小寫,且要連續打出大寫還得持續按著,您說奇怪不奇怪?

 

結論

DSC07637.JPG   

正如上篇文章中所提及,在這個時代若依然無法Win-Mac兩棲則終將會被淘汰,因此以半個資訊人的立場而言,本人相當鼓勵諸位Windows使用者嘗試這未知的新世界。而在實際使用過兩種系統之後,本人亦認為兩者各有優缺,且決勝的關鍵皆是在使用時的一些小地方。畢竟基本的系統穩定度雙方皆已具備,能夠分出高下的自然是更細緻的體驗。近日看Windows陣營面對MacBook家族來勢洶洶而好似慌了手腳,一會急著將觸控板加大,一會硬是將全觸控裝在筆電上而宣稱有雙重體驗。本人則認為此時更需要的是沉著以對並堅守筆電和平板應有不同體驗的原則。而蘋果在積極拓展市場之餘,也不應忘了對手也同時在續航力、觸控硬體與軟體三方面不斷進步。在此亦希望雙方能夠在良性競爭的狀態下,使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能成為最大贏家。

 

本次的心得分享到此結束,感謝收看。若您有相關心得或疑問也歡迎於文末回覆、分享喔~


arrow
arrow

    MEDGAZ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