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970.JPG   

歸功於手機硬體的蓬勃發展,現今中階的產品即可符合上網、FB跑得順的需求。就算是重度使用者,在前代,甚至是前二代機皇亦能表現俱佳的狀況下,追求頂規似乎也變得不那麼重要。正因如此,廠商在打造機皇時更須費盡心思,嘗試於眾產品中獨樹一格,方能得到高附加價值的榮耀。身為集眾多事業體於一身的大廠,SONY更是熟知這個道理-在打造出融會貫通的Z1之後,這次更使出渾身解數,推出Z2迎戰群雄。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細節,何以成就非凡

 

XPERIA Z1 / Z2硬體規格比較

身為智慧型手機機皇,被眾人關注的第一點自然是其硬體規格。不過,由於製程進步與晶片推出的時程已經趨緩,這次眾大廠推出的新品,在主規格(CPU, RAM)的提升幅度皆不如以往。所幸一隻手機構成要素極多,也才能維持市場生態的多樣性。以下就以表格為各位分析Z1Z2的規格差別,讓各位能更快速的了解XPERIA Z2

XPERIA Z1 / Z2 規格比較表

 

XPERIA Z1

XPERIA Z2

CPU

Snapdragon 800

2.2GHz 四核心

Snapdragon 801

2.3GHz 四核心

RAM

2GB

3GB

ROM

16GB

支援micro SDXC,最大64GB (128GB尚未確認)

螢幕

5.0 1920*1080

VA面板

5.2 1920*1080

IPS 面板

Live color LED

相機

200

2070萬,1/2.3’ 感光元件,G鏡頭

電池

3000mAh

3200mAh

通訊

3G (C6902)

3G + LTE (C6903)

3G + LTE

尺寸

144 x 74 x 8.5 mm

146.8 x 73.3 x 8.2 mm

重量

170g

158g

顏色

黑、白、紫

其他

 

前置雙喇叭

數位降噪機能

4K(3840*2160)動態錄製

三向防手震(數位修正)

 

外觀、機能簡介

 DSC04971.JPG  

XPERIA Z2降臨於此。乍看與Z1差別不大,但手機的配置依然有所改變。除了使邊框瘦身不少之外,前置雙喇叭更是此次最為有感的升級之一。什麼? 你說不知道喇叭在哪裡? new hTC One大方展現的方式不同,Z2選擇將雙喇叭藏在機身上下的兩條縫中,算是相當巧妙。

DSC04973.JPG  

細看正面上方,由左到右依序為若隱若現的距離感應器、SONY LOGO,以及200萬畫素的前置鏡頭。順道一提,根據本人觀察與網友回報,這次Z2在出廠之時並未自帶防爆膜,因此也不會有LOGO在防爆膜撕下時就會被破壞的狀況發生

DSC04974.JPG   

機身右側,由左()至右()依序為micro SD插槽、電源鍵、音量鍵、快門鍵

Z2的邊框雖然與Z1長得有點像,但根據原廠先前與媒體的對談,為了使邊框得以更輕薄、更堅固,Z2的邊框已改用一體成形的設計。實際觸摸的體驗也感覺相當紮實。

DSC04975.JPG  

電源鍵特寫。其手感相當不錯,不過跟Z1相比好像又更小了一點

DSC04976.JPG   

Micro SD插槽特寫。記憶卡插槽周圍的開口相當充裕,在卡片插入、退出時應屬容易。

DSC04978.JPG   

機身左側,由右()而左()依序為micro USBmicro SIM卡之插槽、磁吸底座接點、吊飾孔

DSC04979.JPG   

將蓋子打開,可看到micro SIMmicro USB的插槽。老實說本人覺得若能像以往一般兩個插槽分離會更好,畢竟micro USB相當常用,而大面積的蓋子不斷開闔可能會有較早耗損以及忘記蓋緊的問題。

中間的紅色按鍵具有”OFF”的標記,按下可將機內電池之電源斷開,進而強制關機

DSC04980.JPG  

機身上方,由左到右依序為3.5mm標準耳機插孔與降噪用麥克風。

DSC04981.JPG  

機身下方,具通話用麥克風與先前提及之吊飾孔

DSC04982.JPG  

機身背面。與Z1頗為相似,但紫色的色調有些許不同(個人覺得都很好看就是了)

DSC04984.JPG  

G鏡頭特寫。若您尚未了解G鏡之定位以及感光元件大小的差異,請參考本人先前撰寫之XPERIA Z1評測,在此便不贅述

 

DSC04985.JPG

DSC04986.JPG

DSC04987.JPG 

同場加映白色機種的外觀~

 

關於螢幕

XPERIA Z2採用了IPS面板,一掃過去SONY旗艦機種螢幕可視角表現不佳的陰霾。若您對Z的泛白感到不悅,或是對Z1的表現感到失望,本人這次強烈建議您看看Z2實機,相信您也能對這次的突飛猛進大感訝異。

以下則為XPERIA Z2之螢幕可視角測試

DSC05005.JPG

DSC05007.JPG

DSC05008.JPG

DSC05009.JPG

DSC05010.JPG 

由上圖可看出,不論自哪個方向看,除了亮度些許變暗之外,完全沒有色偏與灰階反轉的狀況發生,可謂相當成功。接下來則是幾張Z2展示圖片的實拍照:

DSC05013.JPG

DSC05014.JPG

DSC05015.JPG 

由於現場燈光色溫較暖,照片的色溫與實際表現可能有些差異,但可以確定的是這螢幕表現真的值得一看。有網友認為比XPERIA Z Ultra更好,可惜本人尚未比較過因此無法評論。

 

優秀品質,背後功臣

Z2的螢幕表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除了IPS面板本身的素質之外,SONY在先前累積的螢幕技術想必功不可沒,包括:

Mobile BRAVIA Engine

以軟體調教的方式,在韌體內建之程式(如:相簿、影片等)增加圖片的色彩飽和度與銳利度,進而使畫面更為鮮明,並可增加暗部層次感。

TRILUMINOS Display (官方翻譯為特麗魅影顯示技術”)

透過硬體上的調教(),使螢幕得以具備更廣的色域,以及更為自然的顏色表現,以下為官方解說圖:

TRILUMINOS Display.jpg  

註:關於如何調教,官方並未進行詳細的解說,但有人認為可能與LED的背光調整有關

X-Reality

透過軟體演算法,將影像清晰化、銳利化,進而使高解析螢幕在呈現照片、影片時得以粒粒分明

複習Z2承襲先前機種的資產之後,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次的新成員-Live Color LED

 

Live Color LED首度參戰

這次因應XPERIA Z2推出,官方為其首度配備Live Color LED技術。雖然並非首創(應用於高階螢幕面板),但對大家而言可能較為陌生,以下則為該技術原理之解說。

加法混色是根本

加法混色.jpg  

加法混色為有色光混色之基本法則。由上圖可知,色光由紅色(Red)、綠色(Green)、藍色(Blue)三色組成,當三色等量混合之時即可得到純白色的光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基於以上理論,若要讓螢幕得以展現最大的色域,控制螢幕色相、色溫的背光應由RGB三色LED均勻混合而成。但實際上,由於三色混合的成本與耗電皆過高,實際上常用的變通方式是在藍光LED之上覆蓋被光激發時可產生黃光的螢光粉。如此一來,在LED通電時:

可直接穿越而不激發螢光粉的光源即為藍光

當藍光成功激發黃色螢光粉時,光源即為黃光

兩者相加則為 (+)+ = 白光,進而達到目的

關於白光LED的發光原理,詳細資訊可參考維基百科

 

Live Color-為補足缺陷而生

上述的解決方案看似完美,但卻有著色域不足、不夠自然的缺點-畢竟光是紅與綠的比例無法微調就輸了一大截。至於Live Color的解決方案則如下圖所示(引用來源)

Live Color LED.jpg  

其中的關鍵,便是將原先的黃色螢光粉改為均勻混合之紅色與綠色螢光粉,如此一來,在藍光LED通電時:

可直接穿越而不激發螢光粉的光源即為藍光

當藍光成功激發紅色螢光粉時,光源即為紅光

當藍光成功激發綠色螢光粉時,光源即為綠光

三者相加即為 ++ = 白光,且因為是真實三色混合,白光將會更自然,有助於提升螢幕表現。

 

手感

DSC05016.JPG  

XPERIA Z2比起前代產品高了點,瘦了點,也薄了點。但由於變動不大,理論上對手感影響自然不多。不過,重量的減輕以及邊框形狀的些微變化依然使兩者有所區隔。以本人的試用經驗而言,Z系列旗艦的手感排序應為Z2 > Z1 >> Z。而Z2在使手感些微提升的狀況下還能放大螢幕,成果可說是相當不錯。

 

小結

DSC05028.JPG  

正如先前所言,在這個中階規格即可滿足大部分需求的市場下,如何做出一隻好機皇對廠商而言想必頗為頭痛。不過換個角度想,這也能促使其思考如何增進使用體驗,至少從Z2Samsung推出的Galaxy S5皆可看出。像這次與Z2見面,雖然機身變化較小,但光是螢幕變大、變漂亮這點,便是相當有感的升級。當然Z2的拿手絕活不止這些-4K錄影、製作慢動作影片,以及首度在手機上搭載降噪機能,對於新世代的手機而言皆是相當不錯的創新。日後的篇章也將會逐步解密,敬請期待。在此也感謝各位讀者撥冗賞文。

DSC05029.JPG  

本次的評測內容至此告一段落,若您有相關的經驗或疑問也歡迎於文末回覆、交流~


arrow
arrow

    MEDGAZ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