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179.JPG   

胸痛,胸悶,像大象踩在自己身上,如此的經歷常是肇因於心肌梗塞-供給心肌血液的冠狀動脈因動脈硬化的斑塊或血栓產生阻塞,造成心肌缺血、壞死,甚至破裂的病症。在心導管尚未被發明的年代,這類患者僅能採用保守療法(如:使用抗凝血藥物)或是進行冠狀動脈繞道(CABG)的大型手術才有機會與死神一搏。好在現今隨著科技進步,氣球擴張術支架的誕生讓患者有了事後補救,甚至在症狀尚未發生前進行治療的契機。或許各位對以上這兩個名詞已經相當熟悉,但,您知道它是如何運作的嗎?本文將會為您一一解密。

 

文前提醒

本文內容盡可能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撰寫,因此會將細節之部分進行簡略,或與醫學專業之術語不盡相同。在此先行告知各位,若您有相關專業且發現文中有誤還請不吝告知。此外,請勿將本文內容視為專業醫學建議,若您有相關疑惑,本人也在此建議各位盡快尋求醫師協助。

 

心導管的由來

將一根管子由靜脈插入,使其隨著血管的管路直達右心房,如此瘋狂的想法在1929年由當時年僅25歲的德國醫師Werner Forssmann實現-當然,實驗的對象不會是別人,就是他自己。

在當時,為了搶救心跳突然停止的病人,唯一的方法便是直接對心肌進行注射藥物。可惜正如你我想的一樣,注射藥物的針頭往往就成了插在心頭上的那把刀,除了損害心肌之外,盲目注射的方式也常傷害到分布於心臟上的冠狀動脈,造成患者大量出血、心包膜填塞(心包膜與心臟之間充滿血液使心臟無法搏動)進而難逃一死。Werner Forssmann在閱讀前人對動物進行的相關實驗結果後,除了成功將導管插入自己的心臟之外,更嘗試對自己的心臟注射顯影劑,使得其在X光下的影像更為清晰。

而在十數年後,美籍醫師Dickinson WoodruffRichards與法裔美籍醫師André Frédéric Cournand與他一同改良了心導管的使用方式,使其奠定在心血管疾病診斷上的地位。如此偉大的成就自然也獲得全世界的喝采-三人於1956年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氣球擴張術與支架治療介紹

本人在網上找到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衛教園區對於心導管檢查與治療的衛教影片,內有相當詳盡的說明,以下附上連結給各位參考(各位也可自行在Youtube中搜尋心導管以獲得相關資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sqUemBhiY

(影片時間為729)

以下整理幾個重點給各位:

1.      冠狀動脈疾病便是冠狀動脈的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造成的疾病,促成動脈粥狀硬化的主要危險因子有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糖尿病

2.      動脈粥樣硬化會使血管內壁累積脂肪所形成的斑塊,造成動脈狹窄,進而使血流量變少甚至完全阻斷。若是這樣的症狀發生於冠狀動脈,便會造成患者產生心絞痛(Angina)”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3.      在心導管檢查與治療中,醫師所選擇的血管為橈動脈(Radial artery)或股動脈(Femoral artery),前者切口會於手腕近拇指側,後者則在鼠蹊部,選擇則是依患者病情需要而定。

4.      由於粥狀硬化斑塊會不斷累積,加上血管於治療後依然會增生平滑肌、內皮細胞等,術後依然有再狹窄的可能性。其中:

  1. I.            僅使用氣球擴張術時,半年後再狹窄機率為50%
  1. II.          使用一般支架(未塗藥)時,半年後再狹窄機率為20~30%
  1. III.        使用塗藥支架時,一年後再狹窄機率<10%

特別注意:

由於塗藥支架是以抑制血管內皮細胞與平滑肌增生的方式避免再狹窄,代表由支架支撐的那段血管上方缺乏內皮細胞保護(可想像為粗糙的表面暴露於血液中),容易引發血小板凝集並產生血栓。因此若您使用塗藥支架,則需要服用抗凝血藥物至少一年(國外則建議終身服用),因此簡而言之:

使用未塗藥支架,內皮細胞修復不受影響,抗凝血藥物僅需服用4~8周,缺點是日後再狹窄機率高,可能需要再行心導管手術。

使用塗藥支架,內皮細胞修復速度大幅減緩,日後再狹窄機率低,但須規則服用抗凝血藥物至少一年,否則可能因血栓形成造成相關併發症(如:再次的心肌梗塞、中風等)

相信在閱讀過這些資訊之後,各位已對心導管治療有基本的認知,接下來就來看看這次的開!

 

以下,請見開

之所以會說是””,是因為裡面的器材早就被拿去用了()。不過這東西應該也很難看到(至少我也是第一次見得),在此就野人獻曝與各位分享囉~

 DSC04180.JPG  

這次看到的是TERUMO®製作的Nobori®系列塗藥支架,至於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呢,請看下圖

Koi-nobori,_Nagawa,_Nagano,_Japan_(3585057745).jpg     

這項物品(鯉魚旗)在日本被稱為こいのぼり(鯉幟)”,英文拼音則為”Koi Nobori”,這花紋跟實際上支架的構造頗為類似,老實說我覺得日本人能想到這梗也算是蠻有才的…(TERUMO®為日商公司,主要業務為醫療器材,如針筒、耳溫槍等)

上圖的引用來源在這裡

DSC04181.JPG   

別小看這盒子,其實他很大原因是心導管所用的導線不可被過度的扭曲。

DSC04182.JPG   

當然,這盒子很薄,平時在心導管室據說是被整排像書本一般的放置,只能說實在有點難想像這薄薄一片就有數萬元的身價啊

DSC04183.JPG   

盒子背面長這樣

DSC04184.JPG   

你問我為什麼知道這是塗藥支架嗎? 答案就在這裡…(圍毆)

註:製作心導管相關醫材的廠商很多,本人在此僅以TERUMO®公司的產品進行舉例

DSC04185.JPG   

背面左上角的標誌,大意我想各位也不難看懂吧(左一為經滅菌處理,左二為不可重複使用”)

DSC04186.JPG   

盒子側面長這樣

DSC04187.JPG   

底面則長這樣,支架也是有有效期限的(大概是與滅菌的效力有關)

DSC04188.JPG   

OK,回到正面。這張看似天書的標籤內含產品的所有規格資訊,以下本人將為您一一解析

DSC04189.JPG   

首先是上面,這張圖是器材完全展開時的示意圖。

145cm代表所附的導管長度為145公分

右上角的”Guide wire”意思是指引導器材(支架、氣球等)行經路線的細鋼絲,直徑為0.36mm

0.67mm, 0.84mm則是指導管在前端與後端的直徑

最後,圖中左端的網狀物是支架的示意圖

圓圈+2.5mm”意思是支架擴展時直徑為2.5mm(對應到左下角大大的2.5mm)

24mm則是指支架的長度為24mm(對應到左下角黑底白字的24mm)

DSC04190.JPG   

標籤左方,可看到”MIN GUIDING CATHETER”字樣,意義如下:

在心導管術式進行時,當前方用以引導的Guide wire受狹窄的血管或硬化斑塊阻擋時,有時會因金屬的彈性而往後退縮、彎曲,進而讓醫師無法將Guide wire順利穿過病灶,進而放置氣球。

當遇到此種狀況時,常見的解決方法為Guide wire退出後,套入一條更細的導管,再置入先前已穿入的導管中。其目的是讓Guide wire在遇到阻力時能夠扭曲的空間減少(因為導管的圓周減少了),進而增加前行的力量。而這條更細的導管因為具有導引Guide wire的作用,又被稱之為”Guiding Catheter”

因此,”MIN. GUIDING CATHETER I.D.”便是指當使用包裝內這條導管時,外面那條Guiding Catheter的寬度下限”(依途中標示為1.42mm)

DSC04191.JPG   

標籤右方,可看到NP, RBP,以及一個表格,說明如下:

各位在看過先前的說明後,不難想像氣球擴張術中的氣球是需要打氣的,而打多少氣的控制標準以大氣壓進行計算。由於灌多少氣才能撐開血管無法在治療前就得知,但我們可以先知道器材的耐用程度如何,進而避免瞎子摸象的狀況發生

NP(Nominal Pressure): 此包裝內附氣球的標準承受壓力(8個大氣壓)

RBP(Rated Burst Pressure): 定義為在這個壓力下,1000顆同型號的氣球會有一顆破裂(通常被視為此氣球可承受之壓力上限)

我想各位看到這裡應該會有些擔心-氣球破了怎麼辦?” 實際上氣球破了再換一個就可以了XD,因此這包裝若要開玩笑地說,倒是可以理解為買支架,送氣球”(無誤)

下方的表格則是壓力與支架被撐起寬度的關係(此支架標準寬度為2.5mm,換言之搭配標準氣壓為8atm的氣球是合理的)

 

本次的開分享到此結束,感謝收看。這也是本人第一次寫較為艱澀的醫療器材介紹文,若您有問題、建議或指正也請不吝於文末回覆喔~


arrow
arrow

    MEDGAZ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