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0684.jpg         

炫目的燈光、由DJ強力放送的音樂,以及隨著節奏而震動的地板-若是提到夜店得以吸引人消費、享樂之處,這些特色肯定為人津津樂道。在這個大型耳罩重新流行的世代中,由於低音的提升是最容易讓消費者感受的一環,重低音耳機的市場也成了各家廠商必爭的一塊寶地。如今,SONY於自家的重低音耳機-Extra Bass(XB系列)中推出了這支超大口徑的旗艦。現在,就讓我們一窺由這支耳機帶來的娛樂殿堂。

 

崛起的重低音耳罩市場

在本人先前撰寫過的文章:Beats by Dr. Dre Pro (Beats Pro) 聽感分享中,便有提到Beats這個以重低音為重的品牌。儘管該品牌的產品在網路上常引起眾人的論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成功的讓大型耳罩在消費者的心目中成為一個配件,而不再是累贅。除此之外,消費者也逐漸意識到耳罩外型與音質的重要性,進而願意將更多的預算分配於耳機上。

至於在調音的部分,不知是因為Beats這位開路先鋒的特色給大家有了既定印象,還是因為購買這類大耳罩的消費者以年輕族群為主,喜好的風格皆以重低音取向居多。身為耳機大廠的SONY自然不可能忽略這塊大餅,除了在外型與音質兼顧這部分推出了膾炙人口的佳作-MDR-1系列之外,對於喜好重低音的族群也推出了MDR-XB1000,做為該市場中的標竿。

 

SONY的重低音之路

動圈單體之最

為了能夠在眾多的競爭者中挺身而出,XB1000採用了其自行開發的70mm超大口徑動圈單體,至今依然無人能敵。雖然口徑的大小與聲音的表現不一定具有正向的關係,但肯定的是越大的單體,單次推動的最大空氣量(稱為音壓”)越多,對重低音的表現自然更為有利。順道一提,同樣的單體也被應用於該公司的開放式耳罩MA900中,本人也曾經撰寫文章介紹該產品的特點(可惜在之後因為過於繁忙而未前往試聽,造成困擾在此致歉…)

 

耳罩的秘密

在耳罩式耳機中,耳罩的表面與內在材質除了與配戴的舒適度(是否夠柔軟、長期配戴是否會感到悶熱等)相關之外,對耳機的表現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讓我們先來想想一款理想的重低音耳罩所需具備的特性:

  1. 1.重低音的能量必須足夠,漏音、使聲波發散皆應盡量避免,要達到以上要件所需的是良好的氣密性
  2. 2.配戴時必須使人感到舒適以享受音樂,因此耳罩需要夠軟、夠舒適

 

基於以上兩點,MDR-XB1000則是以超厚的耳罩做為回應(詳見之後的圖片)。耳罩中填充了大量的低反彈聚氨酯泡沫(該材質的特性便是相當柔軟且容易變形),使其在配戴時能夠讓表面適應配戴者的頭部外型,進而達到良好的氣密性。至於在表面的部分則使用了皮革,並以立體縫紉的方式製作,進而讓使用者配戴時感到舒適。

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實機吧!

 

外觀

DSC_0678.jpg   

重低音霸王就在這裡,光看這張圖可能看不出來這有多大,不過

DSC_0679.jpg   

這樣就看得出來了吧,右邊的鄰居可不是先前介紹過的MDR-1R,而是MDR-1家族中最大口徑的MDR-1RNC !!

註:MDR-1RMDR-1RBT單體口徑為40mm,而MDR-1RNC單體口徑則為53mm,外型則是MDR-1RNC > MDR-1RBT > MDR-1R

DSC_0682.jpg   

耳罩柔軟度展示,真的非常軟,也讓配戴感很舒適

DSC_0684.jpg   

右側耳罩,可看到耳罩頭帶具有格紋兼些許塗鴉的設計

DSC_0685.jpg   

左側耳罩,與右側耳罩配置差不多(請無視貼在其上防盜裝置)

DSC_0687.jpg   

頭帶特寫。也是包覆了皮革,但並未印上SONYLOGO,顯得低調許多。

DSC_0688.jpg   

頭帶厚度特寫。相較於又大又軟的耳罩,頭帶的海綿就顯得單薄。不過如此的配置並未對配戴感造成影響。

DSC_0692.jpg   

耳罩內側特寫。單體覆蓋的布蠻薄,使超大的70mm口徑單體若隱若現。立體縫紉的車工在此也可見一斑

DSC_0693.jpg   

耳機接線處特寫。順道一提,儘管近日發布的XB920(算是XB系列次旗艦)可以換線,且XB1000的線材連接處長得像個旋鈕,但其實它是不能換線的,不免感覺有些可惜

DSC_0705.jpg   

接頭特寫。不意外的使用3.5mm標準接頭,而使用的線材則是可抗捲線的扁型線材。不過老實說,以這隻耳機的售價而言,這接頭讓人感覺有些單薄,若是能加上個金屬外殼應會更好(質感和耐用度度而言都是如此)

DSC_0707.jpg   

再來一張頭帶特寫,由這張圖應不難發現下方的圖騰區其實還伴有些許的髮絲紋,而事實上這個區塊是由金屬與塑膠共同構成的(詳見下文)

DSC_0710.jpg   

頭帶伸縮結構特寫

DSC_0711.jpg DSC_0714.jpg   

頭帶連結處特寫

DSC_0715.jpg   

金屬切邊特寫,這種工藝在ATH-ES7iPhone5, iPad mini上都能看到

DSC_0716.jpg   

耳罩貼住頭帶的部分有使用很薄的海綿處理,應是避免磨損的設計

DSC_0717.jpg   

方才提到頭帶的部分區域使用了金屬與塑膠,而這就是實際上貼合的狀況(外側為金屬,內側則為塑膠)

DSC_0718.jpg  

最後附上一張實戴照...這隻耳機真的有小臉的效果(笑)

 

測試環境

訊源為NWZ-Z1050 Phone out 直出(系統版本為android 4.0.4)

DSEE/VPT/Clear Stereo/EQ皆關閉

測試曲目:

節奏與重低音

TVアニメ「進撃の巨人」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大推這張專輯XD)

04.bodymotion

05.cóunterattàck-mænkάɪnd

 

「ソードアート·オンライン」BD Vol.7 Orginal Soundtrack Vol.2

10 fight with a devil

 

中高頻為主(柔和)

「ソードアート·オンライン」BD Vol.7 Orginal Soundtrack Vol.2

13 is this love

14 town in the morning

 

人聲

TVアニメ「進撃の巨人」ED - 美しき残酷な世界/日笠陽子

01 - 美しき残酷な世界

 

TARI TARI ミュージックアルバム

Disc 2

44 Amigo! Amigo!

52心の旋律(#2ED Ver.)

 

==本篇正式開始==

配戴感

基於先前介紹過的耳罩材質,各位應不難推測這隻耳機戴起來會非常的舒服,而實際上也的確如此。皮革的觸感與MDR-1相當相似,但由於耳罩相當的厚,更讓人有種耳朵坐在沙發上的感覺。撇開無可避免的悶熱以及耐用度的疑慮(感覺容易累積汗水而侵蝕),這對耳罩的效果真的很不錯

 

低頻

由於這隻耳機是以低頻為主打,本人在戴上耳機後便開始播放同時具重低音和強烈節奏感的曲目bodymotion”,沒開聲時一片寂靜(耳罩隔音效果相當不錯,現場的雜音大約隔去8),想不到一開聲

音浪真的太強,讓我差點被撞到地上

老實說,這真的是我從接觸耳機到現在聽過最強勁的低音!!

空氣感與其所產生的筒音都相當的強烈,簡直就像是有人在我身邊打鼓一般。而下沉度的表現也異常的優秀,在此方面也達到我未曾體會過的新境界。不過,如此強大的低音表現也並非毫無缺點,像是在凝聚力的部分,本人認為其表現僅有中等的等級-小輸先前聽過的MDR-1R + PHA-1 + iPod(USB連結)的組合(欲知詳情請看此篇文章),至於在解析力的部分,則是由於重低音的回收速度偏慢,造成低音重低音容易糊在一起,因此表現不甚理想。

 

中頻、高頻

這兩項在此篇文章中合在一起講的原因是表現皆有重大缺失

由於這隻耳機為重低音取向,低頻明顯是表現的主軸:低-中-高之比例約為8:5:5,在部分曲目可達到9:4:4,意即低頻音量超越其他部分兩倍有餘。就整體印象而言有時還會比主打低頻的Beats Pro還猛烈

老實說若是只有這樣還算無可厚非。但隨著曲目的更換(尤其是在曲目” fight with a devil”),我突然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中高音的旋律怎麼都不見了?!

由於這首是我近日時常聆聽的曲目,當發生這樣的狀況時還真讓我慌張了一陣子(懷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壞掉了),趕緊將耳罩壓緊,仔細聆聽喔,原來旋律還在,只是都被強大的低頻蓋掉了。當然,調高音量是能夠將失去的中高頻找回來,但低頻會變得大到難以忍受且可能損害聽力,因此本人相當不建議這麼做。

為了測試MDR-XB1000的中高頻表現,本人也刻意選了一些柔和的曲目進行測試,可惜的是表現得實在不太好-儘管中頻的聲音夠濃郁而不顯得單薄,但高頻的細節就算在調大音量的狀況下依然無法體現,在此推測與又厚又軟的耳罩有很大的關係(高頻的音波在傳遞至外耳前就被耳罩吸收、散射掉了)

 

人聲

女聲的部分以曲目心の旋律(#2ED Ver.)”測試,在聆聽時感覺主唱者的聲音變得很怪異-有種女中音變女低音的感覺,若以現場演奏的感覺表示,就像是主唱者沙啞變聲,或是根本就變了個人似的。如此的表現自然也沒有什麼情感可言了。

至於在男聲的部分,使用曲目” Amigo! Amigo!”測試的感想是:雖然主唱者的聲音也有被扭曲的現象,但與女聲相比可說是輕微的多,在此也推測或許與頻率的分布有關(女聲的頻率比男聲高得多)。不過,不管是女聲還是男聲,主唱者的聲音在MDR-XB1000的詮釋下都添了份黏滯、沉重的感覺,因此我認為這方面真的不算是它的強項。

 

解析力

整體而言,本人認為這隻耳機的解析力表現依序為:

中頻(中規中矩) > 低頻(無法應付快速的節奏) > 高頻(細節完全喪失)

不過本人也猜想,會買這類型耳機的消費者大部分應是追求聆聽音樂的爽度,因此解析力或許不是頭幾項的考慮因素吧!

 

音場

音場相當的小,再加上重低音極強的效應,使人真的有身處在夜店的感覺。不過,由於重低音實在太強,本人測試時聆聽了半小時就覺得有些不適。雖然可能與現場吵雜而需要調大音量有關,但在此強烈建議這隻耳機的使用者不應長期使用,以免聽力受損。

 

結論

DSC_0720.jpg   

試聽了這些曲目之後,本人可以肯定的說,購買這隻耳機的最大目的便是將夜店隨身帶著走,而使用面向也僅限於隨時隨地有夜店般的享受。儘管SONY在推出這隻耳機時便是以頂級的重低音做為主打,但本人認為該產品僅達到了低音的頂級,的部分則是中上,至於攸關購買慾望的整體表現,則是因為過於重視低頻而顯得乏善可陳-在搭配隨身訊源的狀態下,其泛用性甚至比在網路上爭議不斷的Beats Pro更低。當然,本人並不否認搭配推力更強的訊源(如先前介紹過的SONY PHA-1)可能帶來更佳的體驗,但我想以這樣的調音模式而言,更好的訊源對於該產品的泛用性幫助應是相當有限,更遑論這樣的搭配模式極可能失去隨時隨地皆可用的方便性。至於是否要花上8980台幣來享受這種真正的夜店級快感,我想這便是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您所應考慮的事了。

本次的分享到此結束,若有相關疑問與經驗分享也請各位不吝在文末回覆、交流喔~


arrow
arrow

    MEDGAZ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